中华中医文化事迹:滑寿《诊家枢要》

滑寿《诊家枢要》

      滑寿简介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元代大医学家,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他不仅精通《素问》、《难经》,而且融通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三家学说,所以给人治病有“奇验”,他还著有《读伤寒论抄》等医书多种。“所至人争延,以得诊视决生死为无憾”。他更以“无问贫富皆往治,报不报弗较也”的崇高医德,受到时人的赞誉。

      著述

      据考,滑氏著述甚丰,计有:《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十四经发挥》三卷,《本草韵合》、《伤寒例钞》三卷,《诊家枢要》一卷,《滑氏脉诀》、《脉理存真》、《樱宁生要方》、《医学引彀》、《樱宁生补泻心要》各一卷,《医学蠢事书》五卷,《滑氏方脉》、《滑氏医韵》、《麻诊全书》四卷,《痔瘘篇》、《滑伯仁正人明堂图》等十七种之多。

      《诊家枢要》

      脉学著作。元·滑寿约撰于1359年。本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出程丈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本书专论脉诊,滑氏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精脉学,他会通了元以前的脉学,结合自己的心得,撰成此书。全书除介绍脉法及其原理以外,凡脉的名称和形象,类分条析,扼要叙述,语简义尽。

      本书共一卷,提倡脉之要“举、按、寻”,丰富了儿科脉法内容。内容依次为“脉象大旨”,论述了脉象依人体气血、寒热、情志、性别之差异而有所不同的一般规律;“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主论寸、关、尺三部脉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平脉”。阐述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正常脉象的形态及原理;“四时平脉”,主述正常脉象应四时变化而不同,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呼吸沉浮定五脏脉”及“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阐述了五脏脉与呼吸的关系;“三部所主”,主述了寸、关、尺三部及浮、中、沉三候所主病证、病候;“诊脉之道”,详述了诊脉的方法;“脉阴阳类成”,阐述了30部脉象的体象及主病;“妇人脉法”及“小儿脉”,根据妇儿的生理特点,主述了妇儿脉象的诊法及主病;“诊家宗法”,主要论述了诊脉要而言之,诊家宗法终不离浮沉、迟数等16种阴阳对峙的脉象。本书叙述了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涩、长、短、大、小、石、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疾、细、代、散30种脉,每条首叙该脉体象及主病,然后依临床常见兼脉简述其病候。最后依该脉所现寸、关、尺不同部位分述其常见病证。所述简而明,切于实用。本书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颇多创见,在其辨脉法中,滑氏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芤、洪、数、大、长、濡、弦皆轻手得之,可以浮概之;伏、石、短、细、牢皆重手得之;可以沉概之,缓、微、弱、皆迟之类;疾、促皆数之类。

从医经历

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遂著成《读素问抄》和《难经本义》二书。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后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于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十四经发挥》3卷,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并在《素问》、《灵枢》的基础上,通考腧穴657个,考正其阴阳之往来,推其骨孔之所驻会,详加训释。

著书论作

据考,滑氏著述甚丰,计有:《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十四经发挥》三卷,《本草韵合》、《伤寒例钞》三卷,《诊家枢要》一卷,《滑氏脉诀》、《脉理存真》、《樱宁生要方》、《医学引彀》、《樱宁生补泻心要》各一卷,《医学蠢事书》五卷,《滑氏方脉》、《滑氏医韵》、《麻诊全书》四卷,《痔瘘篇》、《滑伯仁正人明堂图》等十七种之多。

上一篇:太医院下一篇:丹溪拜师

最新图片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