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文化事迹:回回药物院

 回回药物院

     中国元代设置的掌管回回医药事务的机构。

      成立时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

      目的: 研究推广回回医药

      地点:大都和上都

      西域回回人的医药学堪称发达,元初大批回回人被征调进入中国后,医药学也随之传入。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政府分别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内蒙古正蓝旗)设置回回药物院,研究推广回回医药,并专为宫廷、达官贵族及宿卫炮制回回药物及和剂。由拂林(今叙利亚)人爱薛掌管。回回药物与验方在当时社会上引起普遍重视。在秘书监中还保存有《忒毕医经十三部》(忒毕Tibb,阿拉伯语,意为“医典”)。约有60多种回回药物由中亚传入,可治多科疾病。据《常德西使记》载,中亚的几种特效回回药物和剂方是:阿只儿,状如苦参,治马鼠疮;妇人损胎及打扑内损,用豆许咽之自消。阿息儿,状如地骨皮,治妇女产后衣不下;又治金疮脓不出,嚼碎敷疮上即出脓痊愈。奴哥撒儿,形似桔梗,治金疮。肠与筋断者,嚼碎敷之自续。陶宗仪撰《辍耕录》载,当时回回药物和剂方有的“可治,一百二十种症,每症有汤引”。《元史·百官志》载:“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秩从五品”。设置达鲁花赤一员,由蒙古人担任,设大使及副使3员,均由西域回回医药学家担任。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药物院隶属广惠司。

最新图片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