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腹泻是由于肠道本身受到细菌或病毒等感染所致,或因饮食不当,气候影响,肠道外感染,或特异体质等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分为感染性腹泻(肠炎)和非感染性腹泻(消化不良或单纯性腹泻)。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有黏液。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多见。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尤以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较高若迁延不愈,可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为疳证。
中医认为:凡脾失调,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为水样,称为泄泻。临床以大便溏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而直下者为泻。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不外内伤和外感两大因素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内伤乳食均可影响胃肠功能,致使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水谷不化,水反为湿,清浊不分,水湿并杂而下,并走大肠而成腹泻,为本病的病机所在。古人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此外,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脾胃虚弱也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本病属中医学“泄泻”、“腹泻”、“下利”等范畴。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缓急:腹泻之证,轻重悬殊,一般每日大便少于10次,每次粪量少于10ml/kg,身热不甚或不发热,无呕吐能进食,精神好为轻证,大便次数每日超过10次,每次粪量超过10ml/kg多伴身热,伴有呕吐,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尿少,甚则目眶凹陷,面色苍白,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四肢不温,舌干而绛苔少为重证,有亡阴亡阳之变,发病急骤病程较短为急性腹泻;发病缓慢、病程延长反复不愈或由饮食不当而复发为慢性腹泻。
(2)辨虚实寒热:一般发病急病程短,腹胀疼痛拒按,舌苔厚腻,脉滑实有力多属实下,暴泻多属实证;而病程迁延,反复不愈腹部膨胀如鼓隆如鼓中空,或凹陷如舟状,素体赢瘦纳少食多即泻腹软喜按,舌淡苔薄,脉弱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便质清稀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粪色泛黄,臭味不甚,腹痛喜暖,手足不温,不发热脉沉迟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多属热证。
(二)治疗原则
古人有“无湿不成泻,是泻虽有风寒热湿之不同,未有不源于湿者”之说,所以运脾化湿为治疗本病的总则。且根据病之新久虚实寒热之不同,而分别采取不同治法。对于新病实证,不可骤用补湿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对于久病虚证,不可妄图分利,以免伤津劫液。
(三)分型治疗
1.伤食型
症状:大便泄泻粪质稀溏,伴有食物残渣或乳块,气味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饮多伴呕吐,纳呆不欲乳食脘腹疼痛胀满,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垢腻或厚腻微黄,脉滑实有力,指纹泛红而伏。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方药:保和丸加减。
处方:焦三仙20~30克、内金3~6克、莱菔子3~6克半夏3~6克、陈皮3~6克、云苓6~9克,藿香3~6克、枳壳3~6克。
加减:腹痛腹胀较甚者加木香3~6克、川厚朴3~6克;呕吐较甚者加生姜3片,竹茹10克;积滞化热,舌红苔黄、烦躁口渴者加黄连1~3克。
按语:本型相当于消化不良,临床较为多见,消食导滞的保和丸被公认为治疗本型的有效方剂。
2.风寒型
症状:大便泄泻,便稀多沫色泛臭气不甚,肠鸣手里痛,脘闷纳少,兼有风寒表证,如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浮紧或濡缓指纹泛红。
治法:疏风散寒和中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藿香6~9克、苏叶、苏梗各3~6克、白芷3~6克、生姜10克、白术6~9克、云苓6~9克、半夏3~6克、陈皮3~6克、厚朴~6克。
加减:表寒证重者加芥穗,羌活各3~6克;腹痛较甚者加木香3~6克,砂仁3~6克;兼有食滞者加焦三仙20~30克;便多尿少者加泽泻6~9克,六一散6~9克。
按语:本型相当于胃肠感冒,用解表和中之说治之寒邪即除,脾胃则和,泄泻乃止。(山东中医学院学报道,高鸿兰医生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婴幼儿腹泻(风寒型)96例,总有效率达91.7%。
3.湿热型
症状:大便泄泻泻下稀薄水份较多,或如水注或如蛋花汤水样便,粪色深黄而臭,或见黏液,肛门灼热发红,腹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呕吐,肢体倦怠,口渴,或发热不发热,小便短赤量少,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
处方:葛根6~9克、黄芩3~6克、黄连1~3克、苍术、白术各3~6克,云苓6~9克,六一散9~15克、半夏3~6克。
加减:暑湿偏盛,发热倦怠、自汗烦渴者加藿香6~9克,扁豆6~9克、生石膏;腹痛甚者加木香3~6克、白芍6~9克;呕吐甚者加玉枢丹;纳呆不欲食者加焦三仙20~30克、陈皮6~9克。
按语:本型相当于感染性腹泻(肠炎)应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清热利湿,或获良效。
4.脾虚型
形状:大便稀溏,久泻不愈或反复发作时作时止,多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伴有脾虚症状如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倦怠,脘腹胀满按之柔软,纳呆食少,若多食则便次增多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淡红。治法:健脾益气和中止泻。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3~6克、白术6~9克、云苓6~9克、山药6~9克、扁豆6~9克、陈皮3~6克、砂仁3~6克、山楂炭9~12克。
加减:腹痛甚者加白芍6~9克、木香3~6克、久泻不止无积滞者加诃子3~6克,赤石脂6~9克;大便完谷不化者加炮姜3~6克;泄泻日久脾虚及肾,而致脾肾阳虚,症见大便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面色咣白,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指纹淡红。治以温补脾肾,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以温肾助阳,健脾止泻。
按语:本型相当于单纯性腹泻,病程长属虚证寒证,治当健脾温中。七味白术散为儿科鼻祖北宋钱乙元方:临床运用得当,药到病除。李永柱运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婴幼儿腹泻142例,总有效率达95.77%。
5.变证
(1)伤阴型
症状:大便泻下无度,粪质如水样色黄混浊,尿少或无尿皮肤干枯,囟凹目陷,啼哭无小,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齿干唇红,舌质绛无津或起芒刺,脉细数。
治法:酸甘化阴止泻。
方药:连梅汤加减。
处方:黄连3~6克、乌梅6~9克、麦冬3~6克、生地9~12克、阿胶3~6克、西洋参3克、白芍3~6克。
加减:湿热重者减生地、麦冬、阿胶、加黄芩3~6克、芦根12~18克、石斛6~9克。
(2)伤阳型
症状:大便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或灰白,表情淡漠,神疲气弱,哭声无力,睡中露睛,汗出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微。治法:温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处方:人参3~6克、附子3克、龙骨12~18克、牡蛎12~18克、炮姜3~6克、白术6~9克、炙甘草3~6克。
按语腹泻变证,相当于重型腹泻有酸中毒和中度以上脱水。当分秒必争,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其它疗法:单方、验方。 、
(1)山楂炭,鸡内金等量研末,每次1克、每日4次,开水调服。
用于伤食型腹泻,久泻不止加入炮姜粉,或用石榴皮煎水加红糖服。
(2)山药粉,开水调服每次3~6克、每日3~4次。用于脾虚型腹泻。
(3)苡仁米30克、石榴皮30克、煎水服。用于婴幼腹泻。效果好。
(4)中药敷挤:吴茱萸30克,公丁香10克、川黄连10克,胡椒30粒、白术20克、共研细雨末。用醋调敷脐部,以纱布固定或用伤湿止痛膏封贴。每日换药1次。也可用单味胡椒末敷脐,亦获良效。
(5)中药灌肠:葛根20克、黄芩20克、黄连10克、木香20克、白术20克、云苓20克、车前子20克、焦楂炭30克。水煎汁浓缩为100〜200毫升2次,保留灌肠。
(6)拔罐疗法:取普通3~5cm口径竹筒陶器或玻璃罐以一般拔罐操作方法,置于大肠腧穴上,左右各拔罐一个,每次5~10分钟,每天一次。
(7)饮食疗法
1)麦芽、鸡内金粉各30克,白糖5~10克。将麦芽、鸡内金文火炒黄研成粉末。1~3岁每次2克,1日3次。1岁以下每次1克,加白糖适量,调味和水饮服。
2)莲子去芯、山药、粳米、茯苓各25克、白糖100克。洗净晾干、共研细末。每服时取药粉30~50克,加白糖适量加水煮熟后服食。每日2~3次。能健脾止泻。
3)生白术500克,洗净后切片,加清水适量,蒸一小时,取药液留药液,再加水再蒸一小时,取药液,留药渣,再加水再蒸反复蒸三次。三次药液混和后,蒸熬至膏状,待凉后,贮存于杯或瓶中备用。服时取药液,2汤匙加白糖调服。每日二至三次。有补中益气,健脾燥湿之功效。用于脾虚泄泻。
4)萝卜山楂汤:取鲜胡萝卜2根炒山楂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天1剂,分数次服用,连服2~3天。适用于伤食泻者。
5)扁豆煮茶叶:取茶叶9克,白扁豆15克,白糖5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待温后饮用。每天一剂,连服2~3天,白天服适用于湿热泻者。
6)鸡内金山药糯米粥:取鸡内金1个与山药30克同炒香研末。每次取5克药末,入糯米煮粥。每天1剂连服九剂。适用于脾虚泻者。
7)五苓散加味(经验方)
处方:桂枝3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扁豆10克、藿香6克、苡仁10克、石榴皮10克、苏梗5克。
本方用治婴幼儿秋季腹泻,病因多有伤风夹滞之因。五苓散具有解表祛邪,温阳健脾,化气行水,渗湿止泻之功。能促进肠腔对水、电解质充分吸收,降低肠内渗透压,减少或控制渗出,从而有效地地达到止泻目的。临床运用五苓散加味,治疗秋季婴幼儿腹泻,效果良好。
2019/1/28
2019/1/28
2019/1/23
2019/1/23
2019/1/17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