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资讯频道 > 时事资讯 > 正文

【岭南名医】禤国维:岭南中医皮肤病学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发布时间:2016/3/28
导读:名医小传禤国维,第二届国医大师广东三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 ...

禤国维,第二届国医大师

名医小传

禤国维,第二届国医大师

广东三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荣获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授予的“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称号,是中医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2014年,获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

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禤国维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

★摘要★

[皮肤外治法确实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大家应该很好地掌握和推广。如何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对皮肤病外治法进一步研究,也是我们的方向。皮肤科就是开一个方给病人是不够的,有很多外治法可以提高疗效。]

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皮肤病学的内涵及其科学性、实用性,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成为中医外科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就中医来说,皮肤科是在外科范畴里,在教科书里,新的讲义里只有20多个病,中医外科里只讲皮肤感染的一小部分,但我们碰到的常见皮肤病非常多。中医皮肤病的发展,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许多慢性及疑难性皮肤病的治疗中,中医药治疗有其独到的手段和优势,全国各地中医皮肤科工作者以病人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潜力,中医皮肤病学科也不例外。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自然不能固步自封,事实上,中医药学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只是在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中医学者应该考虑如何按自身发展规律前进,而又不迷失方向。我就中医皮肤病学临证实践的体会谈谈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以期真知灼见。

一、对一些病因病机,不能长期停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

在临床实践中要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使用,但尊古而不泥之于古。对一些病因病机的认识,不能长期停留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而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因素有所发挥和发展。

举一个例子。痤疮以前是很少见的,现在多了,而且在发达地区更多。这是种多发于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皮肤病,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但是我们现在的临证体会是,主要病机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治疗上滋阴育肾,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取得总有效率93%的较好疗效。大概在80年代初,我们做了很多科研研究,广东省科学基金的几个课题,像《中药消痤灵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我们统计的有效率达到93%以上,以前也对比了一下西药的临床观察,效果比不上这个治疗。我们也发表了一些论文,也获得了一些奖。

还有脂溢性皮炎,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多限于从风、湿、热、血虚辨治。但是在临床的体会里,此类病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要控制皮脂分泌过多,必须调整内环境,调整内分泌。

本病以肾阴虚证多见,皮脂当属中医“精”的范畴,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皮毛,则皮脂分泌增多,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脱屑。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脱发。

根据这个病因病机,采用滋肾阴、清湿热的原则,采用加味二至丸平补肝肾、益阴血、安五脏、清湿热治疗脂溢性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二、广采新知,发展岭南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中医名家和学术流派。皮肤病虽是临床常见病,但以往历史均无专著,亦无专门的皮肤科,建国后才逐步从外科中分出。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的研究才渐渐深入。

我们从临床实践中认为,应立足于补肾、解毒等学术观点,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和发展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环保设施未能及时跟上,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激素的大量运用,出现了空气、水源、环境等的污染,生活节奏的加快,新的致病微生物的出现等等,都使传统的病因病机更加复杂或发生新的变化,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在我国死灰复燃,广东地区性病的发病率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我们不断总结,逐步摸索出补肾为主、小量解毒法来治疗难治性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先后承担了广东省和国家卫生部用中医药治疗性病的研究课题。

我们依据岭南的地域、气候特点,时代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建立了特点鲜明的多个专科,深受患者的欢迎。

重视中医辩证与现代的病理、药理相结合的论治,先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明确是什么疾病,然后按中医辩证分型论治。如此,既能掌握疾病的内在规律,严重程度和预后,又能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和方法。两者结合,更为完善。

在珠海,有人找我看红斑狼疮病,这个病人到了第二期,原来在西医院看的,医生不让他看中医,还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找了一个不懂这方面的中医,让他停下激素来吃他的药,然后反弹了。但在我手上的红斑狼疮病人,原来看了西医的,慢慢停下激素来,之后用中药,效果也是不错的。我们有一些医生不懂这些知识,所以看一个病人,要看原来在哪个医院看,看一下病历,用了什么药,怎么调整。这是广采新知。

再比如慢性荨麻疹,西医认为过敏是本病的主要问题,但过敏源往往难以找到,抗过敏、加强免疫抑制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认为采取辩证论治的整体观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在治疗中选用符合辩证需要又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来组方,常常取得明显的疗效。

另外整体观,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用来阐释机体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理论基础。

整体观具备了系统思维的原始特征,而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始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的相互依存、制约、化生处于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保证,其功能正常与否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page

中医所言的阴阳失调可直指人体某一小失衡,也泛指人体整体与环境间大系统的失衡,其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系统论在医学应用中的关键点也就是动态平衡。我们也用现代的系统论,过去因为阴阳很奥秘,很玄,我们现在用系统论去分析它,就不是玄的,而且对临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大家可以学习系统论,我也在学习。用系统论的理念去总结方法,发挥作用。

在临床诊疗中尤其重视平调阴阳理念的运用,强调“平调阴阳是治病之宗”。我专门也写了一篇文章,认为系统论中无论是整体大系统还是各子系统都相当于一个个完整的阴阳体系,无数的小平衡共同构建人体整体的大平衡,任何一个小平衡紊乱都可能导致大平衡的破坏。

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也可以归结为阴阳的失衡,在临床常表现为营卫不和。人体在生理状态及荨麻疹病理状态之间的反复转变是阴与阳协调能力下降,不能相互制约。

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对现代药理的研究,总结归纳出某些中药在辨证精当、大法既明之前提下适当配伍运用,组成药对。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又有相互作用而产生特殊的疗效。如麻黄与牡蛎治风寒型慢性荨麻疹。麻黄辛温,具有疏散风寒、宣肺之效,又可疏风止痒,散邪透疹。牡蛎咸寒,质地重坠,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制酸止痛之功用。二药伍用共奏散风解表,敛阴止痒之效,牡蛎之敛又可防麻黄宣透太过。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牡蛎为高钙物质,其水煎剂中含Ca2+,而Ca2+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二药同用具有协同效应。

积极研究和探索传统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致力于在疾病治疗的整体或某个环节、某个侧面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三、中医皮肤病发展成为二级学科的基础和必要性

学科发展与成熟的标志,一是有临床实践基地,二是学科的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已有较好的基础,三是学科的科研及成果,四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皮肤科理论体系,五是各级学会成立。

现在办一个研修班,一下子来了很多人。全国县级以上的中医院基本上成立了皮肤科,为皮肤科提供了临床实践基地。

自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开办第一批中医学院,我国开始有了中医的高等教育,在这以后一批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西医学习中医,同时各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了中医皮肤科。全国各中医院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医外科的范畴招收皮肤科硕士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中医皮肤病学博士研究生和七年制学生,2003年开始招收中医皮肤病学博士后,为中医皮肤科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

各级中医皮肤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成果。部分已经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承担着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撑重大课题。

为了适应中医皮肤科临床及教学的需要,从80年代《实用中医皮肤病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到中医皮肤病学教材——中医皮肤病学临床版、教学版、古籍版问世,标志着中医皮肤病学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事中医皮肤病工作的人员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各级组织和学会,如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等等。各省有省级专业委员会。各级学术组织近10年在中医皮肤科重点学科建设中,对中医皮肤科的内涵、外延及病名作了较为严谨的规范,使学科更加规范。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分化,中医皮肤科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临床二级学科。目前学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医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皮肤病至今仍然编排在中医外科学里面,知识体系和内容过于简单。中医皮肤病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知识构成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建设中医皮肤病学课程新体系。

皮肤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亚学科,如皮肤外科,美容皮肤科,以及交叉学科。本学科到了硕士、博士培养阶段,需要在学科背景、专业面、生源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以促进学科交叉和专业建设创新。中医皮肤病学迫切需要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来出现下一层次的学科分化,如中医皮肤外科学、中医美容学等。如果继续把皮肤学科及其专业附属于中医外科之下,将非常不利于学科发展。中医皮肤病学要持续发展,列为二级学科是符合当代学科发展规律的,对其学科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这需要各位同道一起努力。

四、丰富外治法等综合治疗,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许多内容历经长期临床实践而逐步发展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要提高皮肤病的中医临床疗效水平,可以广泛开展外治法及中医特色适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中医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几千年中医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继承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事物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应随之不断的提高。近年来,经过现代中医学者的继承和发展,一些如腹针、平衡针、蜂针、手足针等特色疗法临床运用广泛,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从治疗效果来看,互有短长,应互相补充,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总结发展提高。

皮肤外治法方面,确实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大家应该很好地掌握和推广。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如何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在我们科里,我们做的一个截根疗法,在原来挑治疗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我们开展的一个划痕疗法,也是在原来的割治疗法的基础上改革形成的。还有一些民间的方法等等,最近推广的中医和西医技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对皮肤病的外治法进一步研究,也是我们的方向。外治法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马上见到效果。皮肤科就是开一个方给病人,这是不够的,我们有很多外治法就可以提高疗效。

$:page

五、积极开展中药制剂创新研究

中医药内服和外用的制剂有一些,我们后面要多注意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现在微生物的污染,我们如何多做一些有效的研究,这个很重要的。

目前皮肤病治疗的内服中成药比较少,所以我们应该从有效的中药方剂中筛选优化出疗效好、毒性低的经验方,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技研制成高效的中成药。目前临床应用的皮肤科外用中成药相对较多,但相当一部分的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非常有必要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优化提高,研发出更多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较小的外用制剂。

六、中医皮肤病学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研究,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继承、传播与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尊古而不泥于古,我们首先要重视古籍的整理与发挥,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举一个例子,桔梗,源于《神农本草经》:“桔梗味辛、苦,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之后,发现它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我们要学好古籍,把古人的东西认真地学习,看看前人的经验是否对。

中医学是艺哲交融的体系,包含科学、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应积极采用横断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来。一切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包括生命科学、化学、数理科学、空间科学等理论和技术都可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来,关键问题是要找到学科间的交叉点和切入点。

目前中医皮肤科人才梯队的培养主要是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传统中医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强行推广或随意地否定某种模式,各类人才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就学术问题而言,广开言路,自由探索是永恒的原则,为此也必须采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避免因学术观点的偏颇给学科的发展造成损失。

我们应该结合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目前人才成长规律,适应中医皮肤病等等学科的发展趋势,重视和积极开展中医皮肤病学相关课程及其结构的优化和创新、创建配套教材、改革教学等方面工作,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中医皮肤病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过去,放眼未来,发展是硬道理,这不仅是对每个国家、每个地方、乃至每个企事业单位都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每个学科也是非常适用的。如何使中医皮肤病学科不断地发展,与时俱进,是热爱中医皮肤病学事业的同仁们非常应该关注的问题。

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在中医理论创新的道路上,任何平凡或细小的创新,都是有意义的。中医的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完全套用西医的发展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而,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发展中医皮肤病学的优势与特色,以扩大影响力,需要各位皮肤科中医学者们发散思维、开拓创新,做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科研项目,走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发展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爱看 不感兴趣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