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石吊兰(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石吊兰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产于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

  • 中药名称石吊兰

  • 中药学名(拉丁名)LYSIONOTI HERBA

  • 别 名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

  • 所属功效类 化痰止咳平喘药

  • 苦苣苔科

  • 分布区域产于贵州、四川、广东、广西

来源

本品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产于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叶茂盛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长25-60cm,直径0.2-0.5cm;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节膨大,常有不定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中心有空隙。叶轮生或对生,有短柄;叶多脱落,脱落后叶柄痕明显;叶片披针形至狭卵形,长1.5-6cm,宽0.5-1.5cm,边缘反卷,边缘上部有齿,两面灰绿色至灰棕色。气微,味苦。(《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苦,温。归肺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化痰止咳,软坚散结。(《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咳嗽痰多,瘰疬痰核。(《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广西本草选编》:“孕妇忌服。”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茎横切面:表皮有时残存。木栓层由多列木栓细胞组成。皮层宽广,外侧散有石细胞,壁厚有明显的层纹,胞腔小;内皮层明显。韧皮部狭窄。形成层环不明显。木质部由纤维、导管连接成环。髓部较大。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菲薄角质层,其下方为2-3列大型薄壁细脆,类方形、长方形或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有气孔。栅栏组织细胞2-3列,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外侧或近下表皮处偶见单个石细胞。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石吊兰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20: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①治腰、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热咳:岩豇豆、青鱼胆草、岩白菜各五钱。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跌打损伤:石吊兰五钱,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敷伤处。(《湖南药物志》)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2.《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3.《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5.《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6.《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疾及内伤喘咳。
7.《文山中草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原标题:石吊兰
词条标签:吊石苣苔石吊兰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