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五千年历史文化

远古时代(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 — 960年)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辽夏金元时期(公元916年 — 1368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清初中叶时期(公元1644年 — 1840年)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公元1949年 —)

中药起源与传承 远古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时期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时期 近代时期 民国时期

中国岐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其发展经历了远古时期、春秋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七个历史阶段,走过了一条从萌芽探索到成果进成的不平凡道路,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中医药文化巨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经典,不但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健康文明提供了科学保障,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医药学与中华民族的源头一样历史久远。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聚居在这里,用艰苦的劳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包括医药卫生的知识与经验的灿烂的远古文化,编辑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

夏商西周时期是原始医学的时代,在卜笙史料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医药卫生的内容,对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及其症状的描述比较直现具体,对病因、诊疗的经验有较多的积累,植物、动物、矿物及酒的药用、针灸、推拿、导引、汤液、外治的广泛应用,医学与哲学的交融,阴阳五行、整体观念、预防思想被引进医学 ...

春秋战国是中国整个学术界呈现百家竞争荣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中医药也在此时奠基成学,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逐渐趋于相当高度的专业化,药物方剂学已见雏形。《皇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是中国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迄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药学理论研讨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典籍 ...

秦汉史中医药理论体条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医学家以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并运用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说,促使医学与哲学的高度一体化,造就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张仲景《伤末杂病论》确立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国、八法等辨证论的基本理论。开各科临床医学辩证论恰之先河,以伤寒、杂病和外科、妇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财局动荡多变,学术上各学派学说相斥相容,交错互动,医学自为地按医疗需求和技术特长别类分科。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手术和麻醉、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成就卓著。医药典籍的注释整理,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中外医药的进一步交流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检验。须着重提出的是,该时代在传承发展基础上,涌现了若干有关医学分科内容的专著 ...

隋唐两代是中医学的集大成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政治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弘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综合性的大型方书如《诗病源侯论》《千金方》《外白璁要》等称重医林。医事创度、医学教育、临床各科的分工设置及其发展日趋完善。藏医学《四部医典》的究成,是藏医学术发展的奠基之作。中国与周边诸国的医药交流诸写出新的篇章。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朝廷重视医药并组织人员编繤整组方书和本草书,书局对宋以前医籍进行校正,铸造针灸铜人,援修《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并刻石,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保寿粹和馆、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医事制度及其律令等多有创举。随着医学各科学术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应用,医籍的种类超量大增,且不断印行传播 ...

辽、夏、金、元是与两宋并立的历史时期,是又一次民族医学交流和文化大融合,经验积累更为丰富,这一阶段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时期,为多元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 金元四家 先被于世,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少数民族医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

明代是中医药的继兴发展期,医学发展出现了革新趋势,名医颦处,名著富瞻,学派林立,始称太医院并合13科,杨继渊的《针灸大成》、吴又可的《症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为传世名著,探索传疫病病因、创造人症接种术预防天花等研究进入新的展次,伤末学派的中共,温补学派崛起。中外医药交流的范围已达亚、欧、非国等多国家与地区,中学输出、西学东渐,互惠受益 ...

清代时总过传统医药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历史时期。医学普及、经典注疏的发展,以及叶天士等医学家开先河的温热病学派,是对外戚温热病辨证论治的一次新突破。此期的伤寒与温病之争体现了中医药发展理路的不同见解。各科一株层出不穷,医学通俗读物遍及广泛。《医宗金鉴》是一部规范当世医学理论和临床的综合医书。《医林改错》反映了医学家重视解剖学的开拓进取精神 ...

近代史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而洋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并存局面。传统医学受到挑战,中医学陷入存废之争,中医界为维护中医药而抗争,探索出一条中西汇通和革新之路。中医教育开始兴办,中医书籍杂志,中医药学术团体相继创立,中医有了专门的科研机构——中央国医馆 ...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时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传统医学得到长足发展。中药应用得以扩大,新药研制与开发得以促进,不断走出国门,中医药疗保健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明确写入宪法保护。中医药列入【非遗:名录。【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等。被法律和政策赋予合法地位 ...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 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础为依据,将内容不断注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认识这些发展进程,可深入体会中医的贡献。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 /近代时期 /新中国时期
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

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4万年 — 公元前21世纪)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年 —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公元220年 — 581年)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 — 960年)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 — 1279年)

辽夏金元(公元916年 — 1368年)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 — 1644年)

清初中叶(公元1644年 — 1840年)

近代时期(公元1840年 —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

年代 人物 标题 事迹/成就
元朝 元政府设“广惠司” 元政府设“广惠司”。
1050—1125年 《类证活人书》 《类证活人书》将《伤寒论》原文以问答形式 述,并增补原书治法之不足。
1107年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医方典籍之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属下药局的成药处方指南。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医方典籍之一,为当时制药的规范。
1118 赴朝鲜教授医学 1118年,应高丽太子请求,翰林医官、太医局教授杨宗立,翰林医谕、太医局教授杜舜学,翰林医候、太医局教学成湘迪,功郎试太医学陈宗仁,太医学兰茁等7人,至高丽教授 ...
1119年 翰林医官院人员达979人 翰林医官院为官署名,宋置翰林医官院,属翰林院。1119年,翰林医官院人员达979人,次年精减三分之二。
1200年 张杲 张杲已能明确鉴别天花,水痘 张杲已能明确鉴别天花,水痘。
1224年 张杲 《医说》较早的中医史专着 《医说》较早的中医史专着,广泛汇录南宋以前记载于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
1127 公共卫生制度 中国首都(临安)设专人于每年新春清理下水道(地沟),建立每日扫除街道垃圾及清除住户粪便等公共卫生制度。
1247年 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发挥了张元素脏腑辨证之长,书内区分了外感与内伤病证。
1249年 李杲 《脾胃论》内科脾胃病专书 《脾胃论》内科脾胃病专书,很有实用价值。
1265年 阿尼哥 明堂针灸铜人像 尼泊尔阿尼哥修补明堂针灸铜人像。
1280年 应用口罩之最初记载 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是为应用口罩之最初记载。
1281~1358年 朱丹溪 丹溪拜师 朱丹溪求访到罗知悌,当时杭州有大宅院,就是罗的府。朱丹溪听说后,来到杭州,告诉门人,来拜访这位老先生,请通禀一声。立即通报,回来不见。朱丹溪热情来了,人家不叫进 ...
1285年 各路医学教授学正 各路医学教授学正,训诲医生每月朔望到指定处交流经验。
1292 回回药物院 中国元代设置的掌管回回医药事务的机构。
1294年 曾世荣 《活幼心书》 《活幼心书》元代专书,选录了切于实用的儿科验方。
张从正 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张从正著《儒门事亲》提倡 「六门三法」。
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探讨疾病发生机理 《素问玄机原病式》研究《素问》,探讨疾病发生机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重视「五运六气」学说。
危亦林 正骨按摩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总结了他家五代行医的经验,“所载良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其中正骨的医术尤为独创。书中对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有详细的记述 ...
太医院 太医院为古代医疗机构名称,继承于隋唐的太医署、宋朝的太医局,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但与太医署、太医局不同,其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服务于帝王 ...
刘完素  张子和  李东垣  朱丹溪   医学争鸣 金元时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闪光时代,后人多称“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并将那一时期的名医大致分为了四大学派。实际上四个学派的学说正好如同四季用药的特点,是当时时代背景 ...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成无己简介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约生于北宋嘉祐至治平(1060~1068)前后,由于后来聊摄并于金,故可称金人。成氏医学世家,父祖业医,颇 ...
1300年 滑寿 滑寿发现小儿麻疹之粘膜疹 滑寿发现小儿麻疹之粘膜疹。
1301年 外科已应用水疗法 外科已应用水疗法。
1306年 王好古 《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介绍药理、各病主治药、用法和炮制。
1316年 政府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之一 政府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之一,始准行医。
1330年 忽思慧 《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般饮食卫生法则。
1331年 李仲南 仲南著《永类钤方》 李仲南著《永类钤方》,首次提出“俯卧拽伸”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指出膝关节“半伸半屈”最有利于髓骨骨折之整复。
1335年 齐德之 《外科精义》 《外科精义》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方面都有一些新观点。
1341年 杜清碧 最早之舌诊专书 杜本增订《敖氏伤寒金镜录》,列三十六舌苔,是最早之舌诊专书。
1343年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世医得效方》设有骨折脱位的整复及固定专论,对骨伤科有重要贡献。
1347年 朱震亨 朱震亨著《格致余论》 朱震亨着《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格致余论》力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
1359年 滑寿 滑寿《诊家枢要》 元滑寿约撰于1359年。全书除介绍脉法及其原理以外,凡脉的名称和形象,类分条析,扼要叙述,语简义尽。

古迹寻踪:中医在人类的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就一直相伴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医疗保健活动是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联的。依靠古代的传说和现代的考古发现,可以知道中国传统医学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已经发源。中医学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远古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两宋时期 /辽夏金元 /明朝时期 /清初中叶 /近代时期 /新中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