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文化事迹:《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原名《本草广义》,北宋寇宗奭撰,刊于公元1116年(宋政和元年)。为药论性本草,共20卷。卷一至卷三为序例,论述本草起源、五味五气、摄养之道、治病八要、药物剂量、炮炙诸法、州土所宜、蓄药用药之法,以及单味药运用的若干典型医案等。卷四至卷二十为502种药物的各论(《嘉佑本草》467种和附录35种),参考有关文献及寇氏自己的辨药、用药经验,作进一步辨析与讨论。其内容涉及各种药物的名义、产地、形色、性状、采收、真伪鉴别、炮制、制剂、药性、功能、主治、禁忌等以及用药方法等方面,并结合具体病例阐明作者本人的观点,纠正前人的一些错误。

前3卷为序例(相当于总论),阐述医药理论,提出治病八要(虚实冷热邪正内外),并改传统的“四气”(寒热温凉)为“四性”,于中医诊治及摄养、制剂等均多新见。后17卷为各论,分部及药物编排次序均同《嘉祐本草》,惟不录“有名未用”类药物。共载药470种。凡《嘉祐本草》“意义已尽”,作者无可发挥者,则不录入。此书论药采用类似笔记的形式,各药内容主要是补旧本草未备之言。然就全书而言,讨论范围甚广,涉及药物产地、形态、采收、鉴别、炮制、制剂、性味、功效、主治、禁忌等,尤以药物鉴别及药理探讨引人注目,多纠前人之非。另作者极力反对服石陋习,注重药物实际调查和实验,每多新见。寇氏认为医生临证处方,全凭了解药理药性,所以他依据个人经验,参考各家之说,对一般常用药物作了进一步阐述。他强调用药应结合年龄的老少、体质的强弱、疾病的新久等斟酌用量。他对于辨别药物的优劣真伪,常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旧说之是非,如亲自检视鹳巢,观察鸬鹚,饲养斑鸠等。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和文献资料指出“常山,鸡骨者佳”。临证实践和现代研究证明,小枝黄常山,即鸡骨常山的药效确为最强。再如,“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他还指出前人对药物性味功用记载上的一些谬误,如说:“车前,陶隐居云:主小便赤下气,有人作菜食,小便不禁,几为所误”。他还补充了对药物功用和性味的认识,如说:“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湿甚则泻”。本草经说,天门冬久服轻身延年,而寇氏指出:“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泻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在蜀椒条中说:“椒目能行水,又能治蛊”。这些都是切合实际的。

从医经历

寇宗奭,宋代药物学家。生卒年与生平均不详。曾任澧洲(湖南澧县)县吏。政和(1111年-1117年)年间任医官,授通直郎,通明医理,尤精于本草学。政和六年(1116年)著有《本草衍义》三卷。死于安逸,被当地人民所纪念。

人物成就

宋寇宗奭撰《本草衍义》,《郡斋读书志》及乾隆六年《同州府志》并作《本草广义》。

著书论作

《本草衍义》三卷。

最新图片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