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姜黄(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主产于四川、福建、江西等地。

  • 中药名称姜黄

  • 中药学名(拉丁名)CURCUMAE LONGAE RHIZOMA

  • 别 名黄姜、宝鼎香

  • 所属功效类 活血化瘀药

  • 姜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四川、福建、江西等地。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中国药典2020》)

分布产地

主产于四川、福建、江西等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中国药典2020》)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有的具短叉状分枝,长2-5cm,直径1-3cm。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中国药典2020》)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肝经。(《中国药典2020》)

药材功效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中国药典2020》)

药材主治

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中国药典2020》)

用法用量

3-10g。外用适量。(《中国药典2020》)

用药禁忌

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中国药典2020》)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扁平,壁薄。皮层宽广,有叶迹维管束;外侧近表皮处有6-8列木栓细胞,扁平;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型,散列,近中柱鞘处较多,向内渐减少。薄壁细胞含油滴、淀粉粒及红棕色色素。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2g,加无水乙醇20ml,振摇,放置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姜黄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姜黄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96:4:0.7)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20》)

中药配伍

1.治心痛不可忍:姜黄(微炒)、当归(切,焙)各一两,木香、乌药(微炒)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茱萸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黄散)
2.治九种心痛,发作无时,及虫痛不可忍者:姜黄三分,槟榔半两,干漆(捣碎,炒令烟出)半两,石灰(炒令黄色)一两。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姜黄散)
3.治胃炎,胆道炎,腹胀闷,疼痛,呕吐,黄疸:姜黄一钱五分,黄连六分,肉桂三分,延胡索一钱二分,广郁金一钱五分,绵茵陈一钱五分。水煎服。(《现代实用中药》)
4.治臂背痛,非风非痰:姜黄、甘草、羌活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一两,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当归、芍药。(《赤水玄珠》姜黄散)
5.治室女月水滞涩,调顺营气:姜黄、丁香、当归(切,焙)、芍药各半两。上四味,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经脉欲来,先服此药,不拘时候。(《圣济总录》姜黄散)
6.治经水先期而至,血涩少,其色赤者:当归、熟地、赤芍、川芎、姜黄、黄芩、丹皮、延胡索、香附(制)各等分。水煎服。(《医宗金鉴》姜芩四物汤)
7.治妊娠胎漏,下血不止,腹痛:姜黄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熟干地黄一两,艾叶一两(微妙),鹿角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姜黄散)
8.治产后腹痛:姜黄二分,没药一分。上为末,以水及童子小便各一盏,入药煎至一盏半,分作三服,通口服,约人行五、七里,再进一服。(《普济方》姜黄散)
9.治一切跌打:桃仁、兰叶、丹皮、姜黄、苏木、当归、陈皮、牛膝、川芎、生地、肉桂、乳香、没药。水、酒、童便煎服。(《伤科方书》姜黄汤)
10.治牙痛不可忍:姜黄、细辛、白芷等分。上为细末,并擦二、三次,盐汤漱。(《百一选方》姜黄散)
11.治诸疮癣初生时痛痒:姜黄敷之。(《千金方》)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2020》)

道地性

川药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姜黄,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
2.《纲目》:姜黄、郁金、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3.《本草经疏》:姜黄,其味苦胜辛劣,辛香燥烈,性不应寒。,苦能泄热,辛能散结,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兼能治气,故又云下气。总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能事也。《日华子》谓其能治症瘕血块,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苏颂谓其祛邪辟恶,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察其气味治疗,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药也。
4.《本草述》:姜黄,试阅方书诸证之主治,如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虽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气为其所治之的,未有专为治血而用兹味,如《本草》所说也。且此味亦不等于破决诸剂,此味能致血化者,较与他血药有原委,不察于是,而漫谓其破血,讵知姜黄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5.《本草求真》:姜黄,功用颇类郁金、三棱、蓬术、延胡索,但郁金入心,专泻心胞之血;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气分行血;此则入脾,既治气中之血,复兼血中之气耳。陈藏器曰:此药辛少苦多,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症瘕瘀血;血闭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
6.《本草求原》:姜黄,益火生气,辛温这火化气,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清者注于肺,浊者注于经、溜于海,而血自行,是理气散结而兼泄血也。
7.《本草正义》:姜黄始见《唐本草》,称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谓辛少苦多,性热不冷,则《唐本》寒字,盖亦传写之误。石顽谓有二种。按:今市肆姜黄,确有二种,名片姜黄者,是本巳切为厚片,而后晒干,形似干姜,色不黄,质亦不坚,治风寒湿者即此。又一种则坚实光亮,其色深黄,乃如郁金,是为染色之用,不入药剂者。《唐本》谓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盖辛能散,温能通,故可破结辟恶,消痰下气,是物功用,即在此数者之中。然又谓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则正以入血泄散,故痈疡之坚肿可消,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风清热之作用,而乃竟以为除风热,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误矣。

原标题:姜黄
词条标签:姜黄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