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丁香(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 et L. M. Perry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主产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以及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尼等地。现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有产。

  • 中药名称丁香

  • 中药学名(拉丁名)CARYOPHYLLI FLOS

  • 别 名丁子香、支解香、瘦香娇

  • 所属功效类温里药

  • 桃金娘科

  • 分布区域主产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以及马来

来源

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 et L. M. Perry的干燥花蕾。(《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以及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尼等地。现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有产。

入药部位

采收加工

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1-3g,内服或研末外敷。(《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不宜与郁金同用。(《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150-200μm;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型腔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
粉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淸,含黄色油状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6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中国药典2015》)

毒性

丁香油小鼠灌胃的LD50为1.6g/Kg。丁香油5g/Kg给犬灌服,可发生吐泻后死亡。尸检发现胃肠黏膜有溃疡、出血、肝肾瘀血及浊肿。(《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广药

相关论述

1.《雷公炮炙论》: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
2.《开宝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雕。医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䘌。
3.《本草经疏》:丁香,其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者,盖脾胃为仓凛之官,饮食生冷,伤于脾胃,留而不去,则为壅塞胀满,上涌下泄,则为挥霍撩乱,辛温暖脾胃而行滞气,则霍乱止而壅胀消矣。齿疳者,亦阳明湿热上攻也,散阳明之邪,则疳自除。疗风毒诸肿者,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也。
4.《本草通玄》:丁香,温中健胃,须于丸剂中同润药用乃佳。独用多用,易于僭上,损肺伤目。
5.《本草新编》: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直中阴经之病,最宜用之,但不可用之于传经之伤寒也。
6.《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肉桂温能发表,丁香温能和胃。
7.《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海药本草》:主风疳,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8.《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9.《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10.《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11.《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12.《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13.《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14.《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15.《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传说渊源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原标题:丁香
词条标签:丁子香丁香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