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僵蚕(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knt而致死的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 中药名称僵蚕

  • 中药学名(拉丁名)BOMBYX BATRYTICATUS

  • 别 名白僵蚕、天虫、僵虫

  • 所属功效类 平肝息风药

  • 动物药

  • 分布区域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来源

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4-5 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knt而致死的干燥体。(《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入药部位

动物

采收加工

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 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 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 个。气微腥,味微咸。(《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咸、辛,平。归肝、肺、胃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喁,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5-10g。(《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血虚惊风者慎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干燥处,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灰棕色或灰褐色。菌丝体近无色,细长卷曲缠结在体壁中。气管壁碎片略弯曲或呈弧状,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以及纹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圆形毛窝,边缘黄色;刚毛黄色或黄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未消化的桑叶组织中大多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1.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等分(并生用)。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2.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本草衍义》)
3.治小儿撮口及发噤:白僵蚕二枚。为末。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小儿宫气方》)
4.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白梅茶清凋下,临发时服。(《百一选方》)
5.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者:白僵蚕一两(新瓦上炭火略炒微黄色)、天南星一两(炮裂,刮去粗皮,锉)。为细末。每服一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药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时服之。(《魏氏家藏方》白僵蚕散)
6.治喉闭牙关不开者:白僵蚕,微炒为末,生姜自然汁调下一钱。(《中藏经》)
7.治瘰疬:白僵蚕,研末,水服五分匕,日三服。(《千金方》)
8.治空洞性肺结核:白僵蚕、白芨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9.治风,遍身瘾疹,疼痛成疮:白僵蚕,焙令黄色,细研为末,酒服。(《圣惠方》)
10.治野火丹从背上两胁起:僵蚕二七枚,和慎火草捣涂之。(《产乳集验方》)
11.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衣中白鱼、僵蚕等分。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三服。(《千金方》)
12.治肠风下血:僵蚕(炒,去嘴、足),乌梅肉(焙)各一两。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汤下,一日三服。(《卫生杂兴》)
13.治重舌、木舌:僵蚕一钱,黄连(蜜炒)二钱。为末,掺之,诞出为妙。(《积德堂经验方》)
14.下奶:白僵蚕末两钱。酒调下,少顷以脂麻茶一钱热投之。(《经验后方》)

中药炮制

值蚕:淘洗后干燥,除去杂质。
炒僵蚕:取净僵蚕,照麸炒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黄色。(《中国药典2015》)

毒性

僵蚕乙醇提取物,小鼠、大鼠腹腔注射0.5-5g/kg,均未见毒性反应。僵蚕提取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35.48g/kg。(《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淮药

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白僵蚕,《本经》味咸,《别录》辛平无毒,然详其用,应是辛胜咸劣,气微温之药也。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足厥阴、手太阴、少阳经。厥阴为风木之位,主藏血,小儿惊痫夜啼,女子崩中赤白,风热乘肝脏也,产后余痛,风寒入血分也,辛能祛散风寒,温能通行血脉,故主如上诸症也。肺主皮毛,而风邪客之,则面色不光润,辛温入肺,去皮肤诸风,故能灭黑gan及诸疮瘢痕也。男子阴疡,风湿浸淫也,辛平能散风热,兼能燥湿,是以主之。
2.《药性论》:《日华子》、苏颂、元素皆取其性属阳,风热为阳邪,能入皮肤经络,发散诸邪热气也。
3.《本草求真》: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故书载能入肝兼入肺胃,以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是皆风寒内入,结而为痰。合姜汤调下以吐,假其辛热之力,以除风痰之害耳。又云能治丹毒瘙痒,亦是风与热炽,得此辛平之味,拔邪外出,则热自解。
4.《本草思辨录》:白僵蚕,味辛气温而性燥,故治湿胜之风痰,而不治燥热之风痰。小儿惊痫夜啼,是肝热生风,又为痰湿所痼而阳不得伸,是以入夜弥甚。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主之。至男子阴疡,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无非厥阴之风湿为患,无他奥义。
5.张寿颐:凡小儿惊痫夜啼,多属胎火上壅,郁热不通,宜降宜清,庶乎有豸。《本经》以僵蚕为是症主治,其为清肃降火之义,盖亦可想而知。《别录》以治崩中赤白,则为下焦郁热而设,清降之意,尤其昭然若揭。可知六朝以上是药主治之大旨,并不以为祛风解表之品。

传说渊源

       有一则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孤苦的小女孩,从小就没有父母靠养蚕为生。她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与蚕讲话,和蚕“聊天”。时间一长,蚕好像也通了人性。跟它讲话时,它还时不时地“点点头”或“摇摇头”。有一天,姑娘突然生病了,头疼、浑身发痒,开始还能勉强坚持,后来连饭也吃不下了。一天晚上,一位穿银色外衣的慈祥老奶奶突然出现在她家,自称她是蚕奶奶,告诉她:只要服下“僵蚕”,就可以把病治好。转眼之间老奶奶就消失了。姑娘听了老奶奶的话,服用后很快就复原了。

原标题:僵蚕
词条标签: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