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药用植物库 > 正文
蒙古黄耆(药用植物)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 K.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北等地。

植物名蒙古黄耆

拼音MengGuHuangQi

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 K. Hsiao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豆科

亚科蝶形花亚科

山羊豆族

亚族黄耆亚族

黄耆属

亚属黄耆亚属

膜荚组

植物形态

黄耆(原变种):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蒙古黄耆(变种):植株较原变种矮小,小叶亦较小,长5-10毫米,宽3-5毫米,荚果无毛。(《中国植物志》)

生境分布

产黑龙江(呼伦贝尔盟)、内蒙古、河北、山西。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上。(《中国植物志》)

主要价植

根亦作黄耆入药。(《中国植物志》)

原标题:蒙古黄耆
词条标签:蒙古黄耆黄芪

  • 植物形态植物形态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药用价值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