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词典频道 > 中成药 > 正文

温脾丸

摘要:【方源】唐《备急千金要方》;《中成药新用途》77页。 【组成】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 【规格】蜜丸:每丸9g;水泛丸:每丸0.1g。 【用法】口服:蜜丸,1丸(9g)/次,2或3次/日,温开水送服。水泛丸,10g/次,3次/日。 【功效】温补脾阳,泻下寒积。 【主治】寒积腹… 收藏
【方源】唐《备急千金要方》;《中成药新用途》77页。
【组成】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
【规格】蜜丸:每丸9g;水泛丸:每丸0.1g。
【用法】口服:蜜丸,1丸(9g)/次,2或3次/日,温开水送服。水泛丸,10g/次,3次/日。
【功效】温补脾阳,泻下寒积。
【主治】寒积腹痛。症见脐腹冷痛,喜温喜按,便秘或下利日久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按语】附子走而不守,温壮脾阳以散寒凝;大黄泻下,其性虽属苦寒,但与辛热之附子相伍,制性存用,则奏温下之效,两药共为君药,此乃仿张仲景大黄附子汤之法而用药。干姜辛热,既能温脾散寒,又可增强附子对大黄的制约,为臣药。然本方证尚有脾阳不足,故又选用人参、甘草补益脾胃之阳气,并使大黄下不伤正,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的配伍特点,是温补泻下法的代表方。
【现代应用】
1.肠痈(急性阑尾炎):《浙江中医杂志》(1986,9:425)报道:某男,58岁。初起恶寒发热,继则上腹隐痛,次日下午右上腹急痛难忍,右下腿不能屈伸,诊为“急性阑尾炎”收入住院。家人不愿手术。症见寒热往来,汗出肢冷,扪之右少腹隆起,疼痛灼热,苔白,脉沉紧。证属瘀阻滞阑门。治宜凉血逐瘀,排脓消肿,投温脾汤加味。2剂腹痛大减,再2剂腹痛缓解,少腹肿块亦消。
2.肠粘连:《四川中医》(1987,1:42)报道:某女,48岁。2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经常脘腹绞痛,消化道摄片,诊为肠梗阻。经过射糜蛋白酶、胎盘组织液,均不效,中药予活血理气止痛,收效亦微。现症:腹胀痛阵作,伴恶心呕吐,大便秘结,面色萎白,食少神萎,形寒,四肢厥冷,腹部稍膨胀,苔薄舌淡,边有瘀点瘀斑。此脾阳内匮,运化失调,寒瘀互结,邪客肠腑。拟温阳益气,扶正祛邪,痛腑攻下,方投温脾汤加味,服方10剂而愈。
3.急性绞窄性肠阻梗:《湖南中医杂志》(1989,5:20)报道:某男,43岁。患者应邀去友人家作客,归途中突然发病,剧烈腹痛,由路人急送我院住院治疗。检查:急性痛苦面容,腹痛剧烈,绕脐走窜,阵发性剧痛减轻,后呈持续性腹痛,牵引腰背部。腹胀严重,可见肠型,不大便,无矢气,肠鸣音亢进,出现金属样“叮当”音。持续呕吐,腹壁肌紧张,有明显压痛。T:38℃,血压120/80mmHg,X线检査立位发现肠腔液平面。西医诊断为“急性绞窄性肠梗阻”。中医查:腹胀如鼓,四肢厥冷,气息微弱,小便短少,不大便,无矢气,舌苔白腻,脉沉迟涩。证属脾虚寒结。用温脾汤1剂,大便顿通,腹胀痛减轻,再剂诸证皆除。
4.胆道蛔虫症:以本方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病63例,疗效满意。药用人参、附子、干姜、甘草、朴硝各10g,当归、大黄、槟榔各15g,乌梅25g。水煎至200ml。5岁儿童每次服50ml,6-7岁70ml,11-14岁100ml,每日3次。治疗63例,一次服药疼痛缓解59例,有4例服药3天而痛解,伴呕吐者配合针内关穴。
5.消化性溃疡:以本方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药用党参20g,熟大黄5g,附子10g,高良姜10g,白术10g,莪术6g,甘草5g。水煎服。痛甚加沉香;呕吐加代赭石;兼见郁热去高良姜,加郁金、公英;出血较多者,党参易人参,加黄芪。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溃疡痊愈者,3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溃疡由活动期变为愈合期或溃疡面缩小1/2以上为好转者,4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胃镜检查溃疡面改变不明显为无效者,2例。本组病例治疗最长62天,治疗最短28天,平均住院37.2天。大便隐血(+++)23例,服药1周后隐血相继转阴。
【使用注意】
1.阳明腑实证者禁用。
2.阴虚便秘者慎用。

原标题:温脾丸

词条标签:温脾丸

上一篇:麻仁丸下一篇:大黄附子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