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清朝 > 正文

伤科汇纂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5/29

凡例

余自先祖世业伤科,传至不佞,已三世矣。代以经济存心,不图蝇头微利。余稚幼时,子以《人子须知》一书授余不肖曰∶此书实为六经之羽翼,人伦之大道,欲尽人子之道者,从此始。是故不佞自垂髫以至弱冠,读书而外,并留心医学。讵知不才负罪良深,资禀愚钝,不克远绍宗功,显扬祖德,少壮之年,即召陟屺之悲。尝闻家藏医书,系先君子所录。手泽犹存。以是不揣鄙陋,节录伤科方药诸论,增附接骨入臼诸法,采珠探玉,集腋成裘,以继先志,如下凡例云∶一、伤科古无专门,附于疡医也。按周官云∶医师职掌四医∶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疡医分掌四症∶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而金疡者,即金刃之伤也;折疡者,即跌扑骨折之伤也。后有专其事者,或称正骨科,或称正体科。今即分列科门,总由损伤而成,故名之一、是书目录,先经义而后叙骨论,次手法而再详证治,周身骨自顶及踵,次序井列如星布。惟方以类聚,丸散膏丹,名目不能细载,以方名字数多寡概之,如三字丸、五字散、七字丹之类,挨次载录,以便翻阅。

一、《灵》、《素》经文,乃医家之祖,如读书家之五经也,其义渊源,故冠于卷首。

朝诸家论注,散见集中者,必详考姓氏书目,即片言只字,不敢妄袭,必按某书某氏曰。间有自述一、二条,非独逞臆见,必引古而证今,然后敢畅其说,而竟其论。

一、脉乃四诊之一。损伤之症,虽有外形可观,然其五内虚实,血气盛衰,非察候脉息,何由悉其病情。故广引《脉经》,详为解注,以便学人参悟也。

一、针灸之文无多,非阙略而仍其旧也。但其文简而详,即如论刺、论灸法中,兼及或攻或补之义,简而且备。学人不可以非专科,少用针灸而忽之。

一、骨之图,骨之论,悉根据《部颁经书图注》论定。间有同骨异名,或异骨同名,或一、三名,或三、四骨合一名,及乎骨之大小长短,并以男女互异不等,详参细释,同归一辙。至骨之致命处,另为标出。

一、论筋,乃接骨上之要事也。经曰∶诸筋皆属于节。节者骨之节也,专是科者能不讲乎。兹按《灵枢》经文,详为注释,列于简次,知有端绪也。

一、治跌闪折骨出臼,先用手法,按摩推拿,端提摸接,然后方可用器具夹缚,至用方又在后也。故其次序,仍遵《金鉴》编例,稍有增补手法,悉注各骨之下。惟有用掮用牮之法,附于注后,以广其则。

一、伤科证治,悉考薛氏《正体类要》,并《灵》、《素》经旨,以及各家方法,重为。但以出汗附于发热之条,呕血并入作呕之下。较之《金鉴》,复加外邪、不食、头痛、筋挛、肝火、湿痰、青肿、烂溃、不敛、伤风、发痉诸门,虽属兼症,而发明余绪,实可以备参考。至注中议论,不过遍考经史,搜索前人着述,间或事出见闻,心怀臆断之文,敢以存俟高明,定其可否也。

一、自颠顶骨至足跟骨,详加论注,并引手法治验,复增咽喉、肚腹二条,以补身图之一、凡人跌闪之伤,多在手足四肢。手有肩、肘、腕三出臼之区,又有上下骨折之所;有环跳、膝湾、踝骨三,大腿、小胫二折,左右共四折骨六出,与两手同。其接骨入,家传秘法,无不各按诸骨图考,采录精详,公诸同业,于医学稍有裨益。

一、所集丸散膏丹方中,皆详载炮制分两,便于根据方预为修合,以备急用。至汤饮煎药,偶有不载分两者,如古方之分两,难施于今人,因禀质有强弱,病样非一致;又如时方之无分两者,可因人变通,增减为用也。更有古方,药味分两与今不同者,尽皆详考群书,别其宜否而载之。

一、拙纂损伤、啮伤等门,即《金匮要略》云∶金刃虫兽所伤,非内外因也。然其条下集附单方,不可执定此伤而用此药,总缘病无别致,方可通用也。

一、所附单方,即古之奇方也,本诸百家子书所录,皆系效验。窃恐用此者,或见笑于,以致良璧怀疑,明珠见弃。故特为表出,使穷乡僻壤无医之处,按症选方,甚便甚捷。

一、是书凡属有关跌闪损伤之论无不搜罗,而片言只字似无遗漏,设或专门口授手法,村妪野叟单方,若经试验,尽皆叙入。东坡曰∶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惟法近怪异,药用胎骨之类,一概屏弃。卷尽十二,科专一门,学人珍之。

正文

耀山曰∶身骨尺寸之图,其文载于《内经》、《灵枢》之篇,此成法长度也。然而身有不齐,皆取本人中指中节为一寸之法,是合度耳。更有上身长而下体短,以及首大而足小者,其何以度量哉?惟取上身者,取上之尺寸,取下体者,取下之尺寸,直者取直,横者取横,无不合度矣。至于骨之名目,及部位等穴,似有不同之处。今校各书所载,统绘图中,详注骨下,以便阅者参考而归于一也。(骨图略)耀山曰∶按通木、腰柱、杉篱、竹帘、抱膝各图,乃接骨之器具,辅助其成功也,非图不可。至裹帘、披肩、攀索、迭砖等器具,义已详释于后,故不复图。而上之器具,并其用法,皆绘于上手法各图之内。智者自能融会贯通,不必斤斤冗述耳。

\r通木图\pa-a1.bmp\r\r通木背面用法图\pa-a2.bmp\r\r通木正面用法图\pa-a3.bmp\r\r腰柱图\pa-a4.bmp\r\r腰柱用法图\pa-a5.bmp\r\r竹帘图\pa-a6.bmp\r\r杉篱图\pa-a8.bmp\r\r竹帘杉篱用法图\pa-a7.bmp\r\r抱膝图\pa-a9.bmp\r\r抱膝用法图\pa-a10.bmp\r耀山曰∶溯医道之源,古人针灸药饵,使内邪不留,外邪不入。若损伤折跌,以法正之接骨之法,既有器具图论矣。惟上手法,虽专门名家,间有叙论及此,从未见有绘图以详其义者。余维古人左图右史,并行不悖,大抵论物叙事,无以征信,须赖图以发明,图之重也久矣。爰倩名手,绘上手法十四图,则兼写其情而摹其神也。学人如留心细玩,自能法外生法矣。

\r治下巴脱落用手托法图\pa-a11.bmp\r双落难言语,单错口不齐,倩人头扶直,莫教面朝低,先从大指捺,然后往上挤,须分错与落,托法辨东西。

\r治颈骨缩进用汗巾提法图\pa-a12.bmp\r颈骨缩入里,左右尚可动,发辫先解散,布巾下兜笼,两肩齐踏实,双手一把总,缓缓提拔出,安舒莫倥偬。

\r整背骨突出用手提法图\pa-a13.bmp\r背骨突出外,伛偻似虾躬,骨缝必开错,脊筋定起陇,从高提两手,底下脚并空,筋骨按平直,还仗绑缚功。

\r整腰骨陷入用枕法图\pa-a14.bmp\r腰骨陷入内,皆因筋绷裂,俯伏板凳上,脊背骨凸,器具安妥当,手法并按捏,腰背俱一般,莫逢致命节。

\r上肩用手两边拉法图\pa-a15.bmp\r肩胛骨脱,有须不能捋,胸中拦抱住,两边齐拉拔,入臼骨归原,手动上下活,不用夹与缚,全凭膏药抹。

\r上肩用肩头掮法图\pa-a16.bmp\r上肩巧捷法,独自一人掮,手先擒拿住,肩从腋下填,将身徐立起,入已安痊,漫道容易事,秘诀不乱传。

\r拉肘骨用手翻托法图\pa-a17.bmp\r肘尖鹅鼻骨,俗名手拄撑,掣肘因是挫,筋纵骨不正,若逢打与跌,筋骨两倚倾,拉推并翻托,筋舒骨亦平。

\r拉肘骨用脚牮法图\pa-a18.bmp\r肘弯骨搓出,卧病忧采薪,脚从腋下踏,指向臂上亲,手拉同足牮,骨平筋自伸,推摩无痛苦,较比两肘匀。

\r捏腕骨入手法图\pa-a19.bmp\r腕骨屈而宛,形如龙虎吞,手心贴于前,仰掌向上掀,指背翻于后,手掌往下扪,均须带拔势,妙法出秘门。

\r上大腿用手拽法图\pa-a20.bmp\r人身之大,惟有环跳穴,上胯如碗臼,下腿似拇节,走马因坠堕,行路成跛蹩,抱住毋使动,拽入莫再跌。

\r上大腿用绳倒吊法图\pa-a21.bmp\r大腿骨出,法莫妙于吊,将脚高悬起,用手漫按调,骨响已入,腿平患即消,贴膏与服药,行动休过。

\r上大腿用脚牮法图\pa-a22.bmp\r牮法如何牮,两人抵足眠,足踏臀尻上,手捧胫跗边,手仗身势捷,足趁腿力便,静听骨内响,其患即安然。

\r推膝盖骨归原手法图\pa-a23.bmp\r膝盖活动骨,昔者孙膑刖,离窠即为患,出臼便成窟,能左能右偏,或下或上越,推拿归于原,徐徐莫仓卒。

\r挪脚踝骨入臼手法图\pa-a24.bmp\r下跗之上,俗称脚孤踝,内凸向外拗,外出望里把,只要无偏倚,莫使有高下,并用拉拽捏,此法谓之挪。


经义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医宗金鉴》注云∶人因堕坠,血已留内,若复因大怒伤肝,其气上而不下,则留内之血,两相凝滞,积于胁下,而肝伤矣。

《难经》曰∶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

《类纂约》注云∶肝藏血,胁为肝经部分,故血多积于两胁。

《医学入门》云∶凡损伤,专主血论。肝主血,不问何经所伤,恶血必归于肝,流于胁,郁于腹而作胀痛。实者下之,虚者调之。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击扑,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医宗金鉴》注云∶有所击扑,乃伤其外体也,如醉后入房,或汗出不知忌避当风,则邪客于肌肤,伤其内体也,是皆伤脾之因矣。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耀山云∶举重用力,骨有所损。经曰∶肾主骨;又曰∶肾之合骨也,故伤肾。如交接无必损肾元,故伤损之症,最忌入房。又经曰∶持重远行,汗出于肾;又《难经》曰∶久坐湿地,强行入水则伤肾。水湿,阴类也,阴伤其阴,肾更惫矣。


脉要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医宗金鉴》注云∶肝脉有刚柔而病亦以异也。肝脉搏击于手,而且坚且长,其色又不当病或坠或搏,因血积于胁下,令人喘逆不止也。正以厥阴之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别者,复从肝贯膈,上注肺。今血在胁下,则血之积气,上熏于肺,故令人喘逆也。又按《经脉别论》曰∶有所堕恐,喘出于肝。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大甚为击仆。

耀山云∶脾主肌肉,凡打击跌仆,肌肉先伤,肌肉伤,则气血凝滞而不通,故脾脉大甚《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出汗者,其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耀山云∶按《金鉴》注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盖二者,皆当脉浮微而涩;今诊如此,是有枯竭之象,而无汗出之证,非亡血而何,故知有金疮,或击仆而亡血之证也。

崔紫虚《脉诀》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耀山云∶芤,慈葱也,下指成窟,有边无中。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脱血之象也。血既衰脱,脉应和缓细小;如遇数大,身必烦躁,可忧可惊。至于瘀血内积,滞而不通,脉应牢大。牢者坚固也,大者洪大也,脉病相应,法用通瘀导滞,无妨于证;如见沉小数微,其害立至,沉主里病,有力尚可用攻,微小与病不应,涩主血少,蓄血之证,反现涩脉,必有精伤之故,败血在内作害也。

《脉经》曰∶从高颠仆,打仆损伤,内有瘀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耀山云∶伤虽重,命脉和缓,可保无虞∶伤虽轻,命脉虚促,是可虑也。如内伤脏腑,并外伤致命之处,脉见虚促,命即危矣。促者,数而一止也。

《史记》云∶齐中郎破石病,淳于意诊其脉,告曰,肺伤不治,当后十日溲血死,即后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故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阴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番阴脉,番阴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之。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曰∶病者安谷则过期,不安谷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曰∶病喜养阴处者顺死,喜阳养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寝,故血下泄。耀山云∶凡颠仆损伤入于肺者,为不治之症也;又脉不重实者,亦属不治之候也。此案载于《医说》,虽无治法医药,但讲论脉理精微,可启后学之悟也,故附于此。

《脉经》曰∶金疮出血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大者死。

耀山云∶出血甚者,最忌洪大,只宜平正安静耳。

《脉经》曰∶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耀山云∶脉与病相应与不相应,以浮沉定其吉凶,以小大决其生死也。

《脉经》曰∶砍刺出血不止,脉来大者七日死,滑细者生。

耀山云∶脉可预知,能勿讲乎,故撮其要者详之。

王叔和《脉诀》曰∶金疮血盛虚细活,急疾大数必危身。

张世贤注云∶金疮,刀刃所伤之疮也。血盛,血出多也。血既出多,脉应虚细;反得急疾数大,势必风热乘之,其身不危者几希。

针灸

《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医宗金鉴》注云∶此言恶血为病,有缪刺之法也。人因堕坠,致恶血留内,腹中满胀后不通,当先用利药。如上伤厥阴肝经之脉,下伤少阴肾经之络,当刺内踝之下、然谷之前,有血脉令出血者,盖以此属少阴之别络,而交通乎厥阴也。兼刺足跗上动脉,即冲阳穴,乃胃经之原也。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见血立已。缪刺,左刺右大敦,右刺左大敦也。但足跗动脉,上关冲脉、少阴、阳明三经,只宜浅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灵枢经·寒热病篇》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医宗金鉴》注云∶此言身有所伤,血出多者,及中风寒者,破伤风之属也;或因堕坠必血出,而四肢懈惰不收者,皆名体惰也。关元,任脉穴名,又足阳明、太阴之脉皆结于此,故为三结交也。

《灵枢经·厥病论》曰∶头痛不可取于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侧刺,不可远取之也。

《医宗金鉴》注云∶经言恶血在内,头痛不可取其者,盖头痛取以泄其气,则头痛也;若有所击堕,恶血在内,而取以泄其气,则是血病而治其气矣,故勿取其焉。若所击仆之肉伤痛不已,虽用刺法,亦只于所伤附近之侧刺之,以出在内之恶血而已;若仍按经远取诸以疗头痛,则不可也。

耀山云∶此即推类砭去瘀血之意而详言之。

《医宗金鉴》曰∶肝脉搏坚而色不变,必有坠击之事,因肉无破,则恶血必留胁下,呕逆,根据经针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饮利药,使恶血开行,当自愈也。若脉浮微而涩,当知亡血过多,根据经于三结交关元穴灸之;或饮大补气血之剂而调之,则病已矣。

耀山云∶此针灸服药之总论,即医是症之提纲也。按《刺灸心法要诀》,肩井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针五分,灸五壮,孕妇禁针。环跳穴,主治闪挫腰痛,不能回顾,针一寸,留十呼,灸三壮。合谷穴,主治破伤风,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又有隔纸灸法,专治跌打损伤疼痛极效,方附于后,系古之熨法也。

肩井穴,足少阳经穴也,在肩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陷中者是也。

合谷穴,手阳明经第四穴也,在大指次指岐骨陷中,俗名虎口也。

关元穴,任脉奇经穴也,在脐下三寸是也。

环跳穴,足少阳经穴也,在髀枢之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冲阳穴,足阳明胃经穴也,在足面上动脉处,即足跗也。

然谷穴,足少阳肾经涌泉穴上,内踝前起大骨陷中也。

大敦穴,足厥阴肝经第一穴也,在大趾侧,即三毛穴处也。

《针灸大成》云∶闪挫腰脊强,腰胁痛,取人中穴,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又取委中穴,针五分,留七呼,禁灸。如打仆疼痛者,取承山穴,针七分,灸五壮。

人中穴,一名水沟,在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乃督脉手足阳明之会也。

委中穴,一名血,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在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承山穴,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足太阳经也。在腿肚下分肉间,须用两手高托按壁上,两足跟离地,用足大趾竖起,上看足锐肠下分肉间而取之。

雷火针法,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姜、穿山甲各三钱,麝少许,蕲艾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末掺,卷极紧,收用。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名雷火针也。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

闪跌灸药∶专治跌打损伤,兼医疯痛。硫黄二两、银朱、明雄黄、辰砂各三钱、川乌、各一钱五分、生大黄、黄柏各一钱、麝香一分。先将硫黄熔化,入诸药末搅匀,地上预铺大纸一张,将药倾上,再用纸一张盖上,压匾成块,候冷,每纸一寸可裁十块,每用一块点着,放粗浓草纸上,不住手以浓纸移熨,药尽又换药点熨,至热气透入肌骨,则气血立刻流通,其患如失。


歌诀

病原歌诀

损伤之症无多般,有所堕坠气不安,恶血内留兼大怒,积于胁下则伤肝。身经击仆痛难醉饱行房复犯之,汗出当风漫不避,两般俱是病伤脾。举重用力骨多倾,交接无度必耗精,入水远行并湿地,肾伤精骨共须惊。


脉证歌诀

肝脉坚长色不青,当知血积不流行,令人喘逆无休止,瘀带熏蒸入肺经,寸口脉浮微而涩,血多亡失难收摄,经言夺血应无汗,必是金疮刀斧及。


宜忌歌诀

跌仆损伤脉要坚,却宜洪大数长弦,沉微涩小皆应忌,虚促逢之命不延。金疮失血见诸芤,沉细虚微病可瘳,若遇浮洪并数大,须防七日内中忧。


针灸歌诀

恶血内留胸腹胀,先针然谷与冲阳,病如不已三毛上,左右大敦缪刺良。身有所伤血出四肢不收曰体惰,急于脐下关元穴,艾炷灸之病即瘥。腰痛要寻环跳中,合谷主治破伤风,臂伤不举肩井穴,针灸原来各有功。打仆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刺与灸,甄权留下意无穷。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酸治亦同,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症任君攻。

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

手法总论

《医宗金鉴》总论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生理残障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但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鬲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但被伤,势已难支,设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原标题:伤科汇纂
上一篇:伤科补要下一篇:伤科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