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黑豆(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黑豆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 中药名称黑豆

  • 中药学名(拉丁名)SOJAE SEMEN NIGRUM

  • 别 名大豆、乌豆、黑大豆

  • 所属功效类 补虚药

  • 豆科

  • 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的干燥成熟种子。(《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类球形,稍扁,长6-12mm,直径5-9mm。表面黑色或灰黑色,光滑或有皱纹,具光泽,一侧有淡黄白色长椭圆形种脐,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绿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益精明目,养血祛风,利水,解毒。(《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阴虚烦渴,头晕目昏,体虚多汗,肾虚腰痛,水肿尿少,痹痛拘挛,手足麻木,药食中毒。(《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9-30g;外用适量,煮之洗患处。(《中国药典2015》)

用药禁忌

脾虚腹胀、肠滑泄泻者慎服。(《中药大辞典》)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绿色。种皮栅状细胞紫红色,侧面观细胞1列,长50-80μm,壁厚,具光辉带;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约至18μm。种皮支持细胞1列,侧面观呈哑铃状或骨状,长26-185μm;表面观呈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10-28μm,可见两个同心圆圈。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草酸钙结晶,存在于子叶细胞中,呈柱状、双锥形或方形,长3-33μm,直径3-10μm。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黑豆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豆苷对照品、大豆苷元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醇—甲酸(14:6: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mn)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配伍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纳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肿瘥后渴,慎不可多饮。(《补缺肘后方》)
②治脚气入腹,心闷者:浓煮大豆汁饮一大升,不止更饮。(张文仲)
③治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千金方》)
④治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纲目》)
⑤治小儿汤火疮:水煮大豆汁涂上,易瘥,无斑。(《子母秘录》)
⑥治消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之。(《肘后方》)
⑦治肾虚消渴难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汤下。(《普济方》救活丸)
⑧治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灯芯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鉴》)
⑨中礜石毒:以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⑩中巴豆毒: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中药炮制

炒黑豆:取净黑豆,照清炒法(《中国药典2015》通则0213)炒至裂口,有香气。(《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

毒性

大豆及其成分一般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有报道高剂量大豆异黄酮(900mg/Kg)加入膳食中喂饲大鼠,体重增长,睾丸、附睾的脏/体比值、睾丸的病理学组织检查以及雌、雄激素水平均出现异常,影响雄性动物的内分泌。(《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大豆炒食极热,煮食之及作豉极冷,黄卷及酱平。
2. 汪颖《食物本草》: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
3.《纲目》:黑豆入肾功多,放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 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本草经疏》:大豆,岐伯云生温熟寒。藏器云生平,炒食极热,煮食极寒。观《本经》及盂诜云,生捣涂肿毒,则生者非温矣。《经》又云,炒为屑,主胃中热,则炒者又非极热矣。应是生平,炒温,煮寒无疑。
5.《本草汇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 缪氏曰,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诸毒及虫毒,宜水浸,生捣作膏,白汤调服一合。又去风,利水,散热,故风痹瘫痪方中用之,黄痘水肿方中用之,烦渴热结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则利肠,炒熟食之则闭气,水浸、生捣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痈肿。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矣,故孙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损脾也。
6.《本经》:涂痈肿;煮汁饮,止痛。
7.《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
8. 崔禹锡《食经》:煮饮汁,疗温毒水肿, 除五淋,通大便,去结积。
9. 孟诜: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杀诸药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10.《食疗本草》: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11.《本草拾遗》: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诸风。
12.《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通经脉。
13.《纲目》: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煮汁,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
14.《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肾燥,故止盗汗。
15.《四川中药志》:治黄疸浮肿,肾虚遗尿。

传说渊源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姚丘(今濮阳县徐镇一带)有户人家,男人叫瞽叟,取了个媳妇叫握登,结婚没几年生下个儿子,因为儿子眼中生就的双瞳仁,所以取名叫重华,媳妇得病而死。于是瞽叟就继娶了一个媳妇,不久又生下一个二儿子名叫象。因为大儿子是前妻丢下的,再加以瞽叟是个头脑糊涂、遇事不讲道理的人,宠爱后妻和二儿子。继母心地狭窄,弟弟象好吃懒做而又不讲道理。重华在家常受虐待。一家人合起来想害死重华,重华只有逆来顺受。
       有一天,后母想了个坏主意,叫重华和二儿子一起到西北的历山上(今胡状乡杨岗上村一带)去种豆子。临出门时,后母交给两个儿子每人一袋豆种,并且恶狠狠地说:“你们俩去历山种豆子,谁的豆子长出豆苗,谁就回家来,谁种的豆子长不出苗就死在外边别回来啦,回家来也得打死谁。”兄弟二人带着干粮和各自的豆种离开家,一直奔20里外的历山去了。
       来到历山,带的干粮也吃完了,兄弟两个就只好吃袋子里的豆籽。大儿子重华越吃越香,二儿子象越吃越难吃,弟弟看着哥哥吃的很香,就来抢哥哥的吃,一尝就是比自己的好吃,弟弟就说:“哥哥,你的豆子籽怎么比我的好吃,并且和我的颜色也不一样,咱俩换换吧!”哥哥善良仁义,就同意了弟弟的请求。两人吃饱以后,就去历上坡上种上了豆子。
       几天过去了,眼见哥重华种的豆子全部长出了豆苗,而弟弟种的豆子,左等也不出,右等也不出,一直等了10多天还是不出。这下弟弟害怕了,哭的跟泪人一样,哥哥要弟弟一起回家,弟弟不敢,哥哥重华双膝跪在历山上,祈求上天神灵:“保佑弟弟的豆子早早发芽,把一切罪过都记在我身上,弟弟种的豆种本来是我的,要死只能我死。”说也真巧,重华双目一落泪,天上下起了雨,低头再看弟弟的豆苗长满一地。兄弟两个千恩万谢后,回家了。
       回家后,后母问:“你们俩的豆子都长出来了吗?”兄弟俩回答:“都长出来啦!”后母不信,因为是她在豆种里作了手脚,把大儿子的豆种给烧熟了,想害死大儿子,于是逼着老头去看,一看两大片豆子长得非常可爱,也就无话可说了。
       秋天豆子长成后,收回家才发现豆籽有黑色,有黄色,原来熟豆子长出的是“黑豆”,生豆子长出的是“黄豆”。从此,有“黑豆”和“黄豆”之分。因为大象认为黑色豆子好吃,后来人们多数把黑豆喂牲口,牲口既爱吃又很上膘,所以人们又称黑豆叫料豆。
       后来人们在历山上重华跪拜求天的地方盖了一座庙,叫“舜王庙”,遇天大旱无雨的季节,人们也像重华一样跪拜求雨。后来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在这里成庙会,直到现在这座庙还在呢!

原标题:黑豆
词条标签:大豆黑豆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贮藏保存贮藏保存
  • 药材鉴别药材鉴别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
  • 毒性毒性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