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枇杷(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枇杷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果实。枇杷果实因成熟期不一致,宜分次采收。采黄留青,采熟留生。产于四川;湖南、江苏、浙江亦产。

  • 中药名称枇杷

  • 中药学名(拉丁名)FRUCTUS ERIOBOTRYAE

  • 别 名

  • 所属功效类 化痰止咳平喘药

  • 蔷薇科

  • 分布区域、产于四川;湖南、江苏、浙江亦产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果实。(《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四川;湖南、江苏、浙江亦产。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枇杷果实因成熟期不一致,宜分次采收。采黄留青,采熟留生。(《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果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cm,外果皮黄色或橙黄色,具柔毛,顶部具黑色宿存萼齿,除去萼齿可见一小空室。基部有短果柄,具糙毛。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厚3-7mm,内果皮纸膜质,棕色,内有1至多颗种子。气微清香,味甘、酸。(《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甘、酸,凉。归肺、脾经。(《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润肺下气,止渴。(《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肺热咳喘,吐逆,烦渴。(《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煎汤,30-60g。(《中华本草》)

用药禁忌

不宜多食。(《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治肺热咳嗽:鲜枇杷肉60g,冰糖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本草求原》:“下痰气,止血。”
2.《食疗本草》:“利五脏。”
3.《本草再新》:“保肺养阴,阴气泻火。”
4.《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和胃。”
5.《滇南本草》:“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治哮喘。”
6.《食物考》:“定吐,清热,滑肠。”
7.《药性切用》:“润肺定咳,止渴除烦。”

传说渊源

       相传,隋末唐初,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瘟疫泛滥,痨病成灾。一日,有一名叫吴林的青年,因其父母沉疴不起,生命垂危,一大早他便匆匆上路,欲到“崇圣宫”为其父母求签占卜。
       当他穿过一片林子时,忽觉一位天生丽质的女子驾着一缕香气袭人的清风将他带到一座孤岛上,举目四顾,但见岛上,遍树金黄,硕果累累。他一下子傻眼了,就在他愣怔的当口,“我叫比巴女,此岛叫比巴岛,此果吃四季露,治疗痨病有奇效。”
       该女子笑容可掬,用素手指着树林“念你事亲至孝,感天动地,特请你来此,带回此果,管保叫你父母果到病除,起死回生。”言毕,化作一缕清风飘然而去。吴林醒来,果见身边放着一箩沁人心脾的果子。又一阵清风将他连同果子一起送回“崇圣宫”附近。
       回到家中,吴林将自己的奇遇向父母和盘托出,并按仙人指点,让父母吃果子。半个月之后,奇迹出现了,吴林父母不但告别了死神,而且面庞红润,身板硬朗。为了拯救于贫病交困之中挣扎的乡亲,吴林便将种子种于山上。
       几年后,莆阳大地漫山遍野长满了这种果树,从此人们便不再苦于痨病之灾。为纪念比巴女,吴林便将此果命名为“比巴”。后来,乡人为感谢吴林,就将林字拆开,分别加在“比、巴”左边,于是,人们称比果为“枇杷”。并一直流传至今。

原标题:枇杷
词条标签:枇杷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药材性状药材性状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
  • 传说渊源传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