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中医古籍 > 清朝 > 正文

麻科活人全书

信息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8/5/22

原序

昔范文正公云。不能为良相。即当为良医。盖良相者。裁成辅相。立政治以免人之饥寒。良医者。辨证立方。用药物以救人之夭札。其事不同。其活人均也。然而苏东坡有云。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验于世间。不必皆由于己出。士君子身居草莽。而存活人之心。其可弗博考方书。而师心自用哉。顾医家之所难治者二。而小儿更甚于妇人。小儿之所难治者亦有二。而麻证更甚于痘证。非敢轻痘重麻。而谬炫己见。盖缘麻小证大。险甚于痘。况自古治痘之书。不下百家。且有专科。治麻之书。竟不多见。故无名师。然痘有传苗之法。可以调治于未然。而麻则尽由天时。末由预防于事先。医家临证。往往束手。大方脉以其为婴孩也。

而委之儿科。儿科又以其类痘疮也。而委之痘师。世俗不察。遂谓痘麻相通。治痘之医。即可以治麻。虽痘麻均属胎毒。而不知痘出于五脏。脏属阴。阴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汁。其证寒热备有。麻发于六腑。腑属阳。阳主气。故麻有形而不浆。其证多实热而无寒。痘以稀疏为贵。麻以透密为佳。痘以气尊血附为美。麻以血凉肌解为妙。痘忌汗泻以泄气。麻喜吐衄而分消。二者相去迳庭。其不同若水火然。今责治痘者以治麻。是犹责大禹而使掌火。伯益而使治水也。其能有济也欤。而要非尽医家之过也。医家非甚无良。谁不存活人之心。谁甘受杀人之名。活人而反以杀人。是诚何故乎。良以麻证之方书甚少。后学无所取法。即间有传本。亦往往语焉而不详。择焉而不精。而求其如痘书之明晰者。从未之见。亦何怪乎束手无策。坐视而莫救也耶。余素不通医。

因见夫殇于麻者。不禁勃然兴活人之念。故凡医集中载有麻疹证治者。必积置案头。朝夕探索。深究其奥。颇有心会。甲寅夏。于友人处。得静远主人麻疹辨证一帙。继又得麻科秘本二卷。余细玩二书之论证立方。较之密斋全书、张氏医通、朱氏定论。颇更精详。犹病其缺略而不全也。因更将联杏心法、景岳麻诠、经验治法等书。各家麻疹之论。与治麻之方。悉为录出。移此所有。补彼所缺。以彼所详。益此所略。其有用药适忌。措方背理者。谬抒狂瞽之见。及余已试而有效者。为之订正。自初潮至已出、已收、收后。论证着明。治方全备。

俾后之学人。开卷了然。有所宗式。而不致束手其间。虽有冗复之处。皆因理所宜用。故不忌重立。以便名公博览采择。而不致有缺略之欢。良工得此。神而明之。固可收活人之效。庸工得此。墨而守之。亦可免杀人之惨。自甲寅迄今。十五年中。五经试验。今春麻证震作。变证非常。殇残颇众。凡经余调治者。万获万全。思欲以一得之愚。公诸同志。爰编订成册。分为四卷。颜之曰麻科活人全书。拟付之剞氏。以求教于当世名师。

奈食指日增。囊无余蓄。有活人之心。而无活人之力。非余本愿也。所望好善君子。梓而布之。此书得以广传海内。使海内小儿。不复为麻疹所夭札。则活人之功。与范文正公并传。而余辑编订微劳。又不足言也。是为序。


乾隆十三年着雍执徐岁壮月安成赤溪璞斋谢玉琼撰

赤溪谢玉琼先生。与余同乡。相隔数里。素闻先生有济人利物之事。而于男妇麻疹之书可征焉。盖麻疹原与痘疮并重。而治痘者有专家。着书孔多。独于麻疹。视为泛常。书后略载数方。致治麻疹者。不审麻证之轻重。寒热不辨。药性之补与凉。根据方直录。伤生极多。先生不忍。积数十年之精力。博采古仙之着作而研究之。辨其药性。别其证候。纂成方书。分为一百另八条。余乡间得其书。而抄传者甚多。其中每有大同小异之处。余窃疑焉。详究先生于是书。历经四改而始成。

故乡间所传写本。因先生先后改正。而有大同小异之说。余近年与先生之侄孙茂萱交好。托伊芳转求。先生之孙瑞源。出先生晚年亲笔所订之全本。名之曰麻科活人全书。其所谓活人者。原欲活天下之人。非仅活一乡一邑之人也。余体其志。不惜斧资。付之剞劂。公诸天下。俾治麻疹者、有专科。而患麻疹者随证用方。根据方治证。则获福无涯矣。是为序。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孟春月谷旦安成阜山刘齐珍撰

麻疹骨髓赋(增朴)

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暄热。常令男女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似。其变也比痘非轻。愚夫愚妇。每视为泛常。若死若生。总归于天命。不知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始终之变。肾则无证。若得治法。方称医圣。闭门问途。不知途中寻径。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

朱曰抉出脾心肺三经。俾治者知所注意。

初则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泪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少食。作渴发烦。以火照之。

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乎肌肉之间。其形似疥。其色若丹。出现三日。渐收为安。随出随收。喘急相干。无咳无汗。隐伏之端。根窠若肿兮。麻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煤之黑兮。百无一痊。此麻疹之顺逆。须临症以详观。

朱曰自初发热至色若丹。是历历指出外证。

麻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热势越而不留。二便清调。邪气行而无壅。腠理拂郁兮。即当发散。脏腑秘结兮。急与疏通。虽衄不必忧。邪从衄解。自利勿遽止。毒以利松。麻后变痢兮。热毒移于大肠。咳嗽咽痛兮。痰气滞乎心胸。口渴心烦。法在生津养血。饮食减少。治须调胃和中。

余证无常。临期变通。

且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最宜。毋伐天和。必先岁气。寒风凛凛。毒瓦斯郁而不行。赤日炎炎。邪气乖而作疠。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制其过但取其平。诛其暴必欲其正。远寒远热。阴阳之胜负不齐。责实责虚。人品之强弱或异。此乃麻之大旨。医家须当熟记。

至于药性。更宜洞悉。防风荆芥。散腠理之寒邪。紫苏葛根。解营卫之蕴热。苏子擅下气之能。前胡有疏表之力。款冬消痰止嗽。紫菀通肺开结。石斛行血中之滞气而用。樗根治麻后之白痢而设。葱白上升。而发散肺胃。莱菔治气。可推墙倒壁。竹茹可止吐呕。柿蒂专疗呃逆。芥子降气。生地凉血。黄连入心而泻火。黄芩入肺定喘急。元参石膏。治邪火之浮游。栀子连翘。开恶毒之拂郁。栝蒌润肺止渴。须合麦冬。知母降火生津。必同黄柏。麻仁性能滋润。花粉用以解渴。芍药住腹痛。勿施于未收之前。白术止脾泄。只用在收尽之日。欲行滞兮。须青皮枳壳而同槟榔。要分利兮。用赤苓车前而共滑石。尿若涩兮。利以猪苓木通。咽常痛兮。治以大青恶实。元胡活血止痛。蒲黄逐瘀生血。丹皮破积生新。而引血归经。紫草利肠凉血。而疗疹紫黑。茅根止吐衄。降除伏火。红花解麻毒。而散肿赤。咽喉若闭兮。射干助以豆根。牙齿生疳兮。文蛤配乎溺白。心神惊恐兮。镇以辰砂。脏腑闭结兮。利以大黄。葶苈杏仁。治喘气之。薄荷竹叶。解肤热之烊烊。火烧人屎。蜜炒麻黄。发斑毒之出现。令邪气之舒张。枳实山楂。助脾胃而化毒。兜铃骨皮。清肺热以回疮。既识药性。用亦有时。未透表则前胡葛根荆芥防风必用。而已透当除。若已出。则黄芩黄连栀仁黄柏宜使。而初潮勿施。便闭以丑牛易大黄。免寒胃府。喘急用葶苈弃升麻。怕增吼嘶。

麻色焦枯。生地归尾为要味。症逢紫黑。红花紫草正相资。此用药之元机。则当扩而充之。用药知时。治有成方。初热欲出未出际。宜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剂。已出红肿太甚者。当施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除桔梗甘草)。证轻者用泻白散(见五十条。除甘草)。合乎消毒饮(见二十二条除甘草)子。毒重者古方黄连解毒渴(见三十五条)大青汤(方见三十五条除甘草)与啜尝。若有泄泻。用导赤散(见二十六条。除甘草)以分利。如遇呕吐。命竹茹场(见五十九条除山楂肉)而相将。庸工浑使苦寒辛热之品。名师不蹈诛伐无过之殃。遵此秘旨。无偏凉误热之咎。守而勿失。致起死回生之祥。特举一隅。约法三章。

朱曰石斛甘治胃中虚热。咸能益肾。用凉用散。全在已透表未透表。审证清楚。

麻疹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暖。饮食宜淡。风寒若受兮。为肿为热。酸咸不禁分。为咳为喘。

异气纵威。变证宜参。便多脓血兮。仓廪夹热。咳多痰沫兮。华盖伤寒。口烂唇裂。心脾之邪火未退。毛焦发枯。营卫之津液将干。苟不明乎是证。何以见其折肱。

治此变证。各有奇方。身热不除。生地骨皮汤(见三十条。除甘草)合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口疮苦甚。秘本洗心散(见八十条除麻黄)对三黄丸(见四十八条)。消肿定喘兮。葶苈丸(见五十条。

除丑牛)取效。化痰行气兮。加味二陈汤(见六十条。除半夏甘草)为良。咳嗽气急(除热)清肺汤(见五十条。除赤芍甘草)。解除肺热而有验。喉痛唇烂败毒散(除柴胡白芍甘草桔梗)。清胃利咽而消殃。气血已虚。八珍汤(见九十九条)增减而可饮。水谷不纳。石斛清胃散(见五十九条。除赤芍甘草)以堪尝。利血兮清热导滞汤(见七十二条。除白芍楂肉浓朴甘草)。加桃仁而增红花。咳血兮元参解毒散(去甘草桔梗粉葛加桑皮贝母黄连)。加茅根而倍地黄。此治麻之大略。继各条而再详。大抵麻属心火。必须解毒清凉。


败毒散

治麻后口疮唇烂咽喉疼痛射干天花粉连翘牛蒡子石膏生地黄黄芩黄柏元参淡竹叶犀角(磨汁)金银花丹皮薄荷柴胡白芍桔梗甘草灯心引。水煎服。


元参解毒散

治衄血失血元参黄芩栀仁(炒)生地黄荆芥粉葛桔梗甘草水煎。加茅根汁、京墨水对服。

静远主人麻疹西江月(删订)

痧疹俗呼麻子。盖因火热熏蒸。遍身红点朱砂形。发自心脾二经。最忌黑斑死证。极宜赤似朱纹。大抵治法喜凉清。不可辛甘犯禁。

麻子如何辨认。分明证似伤寒。此多咳嗽有红斑。喷嚏眼中水现。或见腹中疼痛。或者吐泻相兼。疹家吐泻不须煎。正要毒除热散。

麻与痘疮异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温解疹清凉。又要现形为上。若受风寒不出。其间凶险难当。急宜发散保平康。切忌神昏腹胀。

麻证因何咳嗽。只因肺与心通。肺金被火苦熬煎。以致咳嗽气喘。治当清金降火。不宜误用辛甘。譬如包子蒸笼然。只要气松火暖。

凡遇麻子出现。详看天令如何。假如叶暖又风和。荆防败毒差可。若是时行疫疠。芩连消毒宜多。用心调理救沉。莫学观天井坐。

且说荆防败毒散。此为发散仙方。防风荆芥生地黄。酒炒黄芩黄连二样。赤苓干葛灯草。连翘枳壳牛蒡子。元参杏仁实为良。淡竹叶水煎停当。

又有芩连消毒饮。清金散火尤佳。黄芩黄连防风及栀仁黄柏。枳壳骨皮共把。石膏干葛知母。连翘牛蒡子天花粉。引用淡竹叶要多加。只个方儿值价。

若是发散不出。令人真个忧疑。麻黄酒蜜炒如煤。栀仁黄柏黄芩黄连一例。更加大黄酒炒。连翘牛蒡子相随。石膏蝉蜕红花子。不效命离尘世。

如见出时紫黑。这般证候多凶。急求人粪路旁东。火存性取用。细研酒调吞服。须臾紫黑变红。若还依旧黑朦胧。管取黄粱一梦。

麻子现形发热。寻常只用化斑汤。石膏栀仁及元参。枳壳连翘牛蒡子灵验。若是毒多热甚。

芩连消毒为先。大便秘结丑牛添。务使微溏数遍。

麻证频多咽痛。火邪熏灼无他。连翘豆根要多加。射干牛蒡子煎罢。外用十宣妙散(见八十八条)。吹喉休要吁嗟。假如见效莫争差。芩连消毒饮堪夸。

咳嗽声声气促。只消降火清金。黄芩栀子赤茯苓。葶苈石膏一定。知母贝母元参地骨皮。栝蒌仁麦冬杏仁。连翘牛蒡子妙如神。淡竹叶将来作引(一书有黄连)。

麻证若兼泻痢。预先用药调医。泻时须用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宜。加上车前子滑石。如见痢兼赤白。加减黄芩汤(见七十二条)相随。大都痢止便为奇。不效令人疑忌。

麻后须防四证。不治常致误人。遍身余热欠清宁(证一)。咳嗽连声牵引(证二)。牙齿疳生走马(证三)。痢下赤白难禁(证四)。各求方法细论评。才是麻科医圣。

问甚身间壮热。只因余毒留连。金华丸子是灵丹。栀仁黄芩黄连龙胆草。郁金雄黄解毒。灯芯地骨皮汤吞。若还脾弱热绵延。集圣丸胃芩渴任选。

集圣丸当归川芎。芦荟五灵脂夜明砂。砂仁青皮莪术加。黄连酒炙虾蟆(即蛤蜊)。猪胆粟米粉糊丸。清晨米饮吞下。治疳肥儿功最大。这个丸儿堪夸。

平胃散五苓散相合。方儿名曰胃苓汤。苍术茯苓肉桂与猪苓。陈皮浓朴泽泻分明。白术须宜生用。去肉桂甘草煎成。浮肿泄泻食积停。人口效应如神。

咳嗽频频不止。为因不禁酸咸。又加火毒肺家炎。尤恐胸高气喘。体实却用葶苈丸。神虚清肺神丹。如斯调理保平安。莫向风波弄险。

葶苈丸除肺热。杏仁葶苈防己。牵牛莱菔子相随。红枣肉捣成为剂。清肺神丹降气。盐水煮焙陈皮。黄芩黄连栀仁黄柏杏仁泥。苏子稀糊丸易。

口齿生疮臭烂。此名走马牙疳。金华丸子内求安。外用除疳妙散。先取桶中尿白。火缎白色如盐。五倍子铜绿蜕壳蚕(即蚕蜕纸)。再加硼砂冰片。

赤痢下成鲜血。黄连柏叶槐花。枳壳荆芥穗同加。痢止血除才罢。白痢茱萸滑石。樗根枳壳升麻。乌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连丸可下。

香连丸又名香橘。五钱木香陈皮。石莲子取肉半数宜(等分用止一半)。一两黄连另制。外将茱萸五钱。同黄连炒而用之。炒后去茱萸勿同施。神曲糊丸吞饵。

痘后麻疹即现。治法从未讲究。专用清肺是妙手。发散与补俱谬。药用黄芩桑白皮。贝母牛蒡子同俦。更宜倍入西河柳。特为后学指授。

麻后如变疟疾。清凉健脾为佳。麦冬薏苡仁粉干葛。白茯苓陈皮鳖甲。柴胡白芍淡竹叶。知母贝母山楂。渴甚再把石膏加。不渴知母并罢。

更防四种死证。临时休得殊差。毒多体热瘦如麻(证一)。咳嗽面青声哑(证二)。走马(牙疳)唇齿肉落(证三)。痢疾噤口吁嗟(证四)。这般即是死冤家。不可骑牛觅马。

妇人出麻时候。天癸正当临期。血走气虚难支持。伏陷恐成在斯。药忌辛酸升发。养阴汤(见三十二条)加减最宜。用心调理莫待迟。临危法无可施。

妇人麻初发热。经行非期何因。毒火内迫血离经。元参地黄汤进。或将解毒汤四物汤。二方合用调停。服后天癸依然行。定变伏陷逆证。

元参地黄汤神方。丹皮生地元参。炒黑蒲黄栀仁添。水煎入口灵验。四物汤除去川芎白芍。

解毒汤栀仁黄柏黄芩黄连。服后经止立便痊。不应中虚证交。

妊娠如逢出疹。热蒸胎必坠伤。热甚儿坠母安康。轻或两全无恙。初潮宜用参苏饮。减去半夏木香。或已现麻须更方。安胎饮用停当。

初潮宜用参苏饮。加减全凭神医。枳壳前胡与苏叶。除去甘草桔梗陈皮。葛根白茯苓同煎。

人参半夏木香须忌。加入连翘牛蒡子贝母宜。勿学庸工执泥。

出现宜用安胎饮。川芎白芍当归身。苏叶甘草条子芩。大腹皮乌豆水浸。陈皮姜汤泡去白。

姜汁炒连壳砂仁。人参白术用时须当斟。糯米一撮为引。(白芍。出现时须当并除)

【附秘本妊娠出麻括】

孕妇如逢出疹。须防热甚胎伤。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是主方。蕲艾条子芩多放。砂仁连壳姜汁炒。安胎清热最良。用心调理莫仓皇。务保子母无恙。

产后如遇出麻。用药休使寒凉。四君子汤(见七十二条)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十全大补汤。

补养气血为上。绵肉桂因人施用。全在良师审详。若泥寒凉生气伤。好似雪上加霜。

且说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加味成方。川芎当归身生地黄。人参白苓白术甘草相将。肉桂白芍俱用酒炒。黄蜜拌炙为良。水煎浓汁与之尝。加减听凭酌量。

麻证条目法旨用药要诀(删订)

初起已出及已收。证立条目治立方。不敢峻热与用霸。随时解毒万无妨。

初潮证治初起潮热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加紫苏叶、葱白。

已出潮热者。用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黄芩。或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加黄芩、骨皮。寒热似疟者。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除桔梗、甘草。加前胡、赤茯苓。已收潮热者。用生地骨皮汤(见三十条)。去甘草。加黄连、枳壳。或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地骨皮、连翘、牛蒡子、当归。


烦热证治

初潮烦热。未出时烦躁者。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桔梗、甘草。加麦冬、黄芩、葛根。已出烦躁者。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骨皮、黄柏、连翘。已收烦躁者。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骨皮、黄柏、牛蒡子、枳壳、木通。


谵语证治

初潮谵语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加桂附、滑石、辰砂末。已出后谵语者。用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调辰砂、滑石末。或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调辰砂、滑石末。已收后谵语者。实属凶兆。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合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调辰砂、滑石末。


咳嗽证治

初潮咳嗽。乃属美候。用宣咳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加桑白皮。如潮热轻者。并除淡竹叶。已出咳嗽。亦属美候。用聂氏清肺饮(见五十条)。除陈皮、柴胡、桔梗、甘草、贝母。加枳壳、连翘、牛蒡子。或除热清肺汤(见五十条)。除甘草、赤芍。加枳壳、连翘、牛蒡子。或加味泻白散(见五十一条)。除甘草、人参。加枳壳、连翘、牛蒡子。已收收后咳嗽者。用秘本门冬清肺汤(见五十条)。除甘草、桔梗、糯米。不作口渴者。并除石膏。


泄泻证治

初潮泄泻。乃属美候。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枳壳、薄荷叶、淡竹叶、升麻、桔梗、甘草。加赤茯苓、车前子。已出泄泻者。用猪苓汤(见六十三条)。除甘草。有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合三苓散(见三十七条)者。收后潮热泄泻者。用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


呕吐证治

初潮呕吐者。用竹茹汤(见五十九条)。除山楂。加荆芥、防风、前胡、葛根、连翘、牛蒡子、枇杷叶。已出呕吐者。用竹茹汤(见五十九条)。除山楂。加连翘、牛蒡子。收后呕吐者。用石斛清胃散(见五十九条)。除丹皮、赤芍、甘草。加竹茹、枇杷叶、柿蒂。


大便不通证治

初潮大便闭者。用前胡枳壳散(见五十一条)。除大黄、甘草。加丑牛、连翘、牛蒡子、防风、葛根。已出大便闭者。用当归润肠汤(见六十八条通幽汤方尾)。除升麻、牛熟甘草、熟地黄。加连翘、牛蒡子。收后大便闭者。用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除甘草。


小便不通证治

初潮小便闭者。用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防风、葛根、连翘、牛蒡子、木通、车前子、枳壳。已出小便闭者。用导赤散(见二十六条)。除甘草。收后小便闭者。用通关散(见七十条)。除人参、甘草、大黄。


大便出血证治

初潮大便出血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淡竹叶、升麻、甘草、桔梗。

加生地黄、丹皮。甚者更加犀角。有用犀角地黄汤(见五十八条)。除白芍。加荆芥、防风、牛蒡子、连翘、葛根者。已出大便出血者。用凉血地黄汤(见四十五条)。除甘草。加连翘、牛蒡子、犀角。

有用犀角解毒汤(见五十八条)。除赤芍。加元参者。已收大便出血者。用犀角解毒汤(见五十八条)。除赤芍。加连翘、牛蒡子、炒蒲黄。有更加桃仁者。(盖欲去其积血也。愚谓用生熟蒲黄以去瘀生新。更为妥当)

小便赤涩证治

初潮小便赤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加泽泻。

已出小便赤者。用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有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木通者。

收后小便赤如泔浊者。用加味三苓散(见十一条)。


口鼻出血证治

初潮口鼻出血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加炒栀仁、茅根、生地黄。已退场门鼻出血者。用加减犀角地黄茅花汤(见五十八条)。除甘草。有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童便、炒栀仁者。收后口鼻出血者。用犀角解毒汤(见五十八条)。除赤芍。加茅根、当归尾、百草霜。


咽喉痛证治

初热咽痛老。用败毒散(见骨髓赋内)。除柴胡、赤芍、桔梗、甘草。加射干、麦冬、山豆根、防风。已出咽痛者。用败毒散(见骨髓赋内)。除柴胡、赤芍,桔梗、甘草。加射于、栀仁、山豆根。收后咽痛者。用败毒散(见骨髓赋内)。除柴胡、赤芍、甘草、桔梗。加射干、栀仁、山豆根、黄连。


腹痛证治

初潮腹痛者。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除升麻、桔梗、甘草。已出腹痛者。用清热透肌汤(见十六条)。除甘草。加枳壳。收后腹痛者。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枳壳、山楂肉、元参。


声音喑哑证治

凡声音哑喑者。用清金降火汤(见五十三条)。除白芍、陈皮、甘草、桔梗。加石菖蒲。有用诃子肉、磨水服者。


夹丹证治

夹丹者。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连翘、牛蒡子、当归尾、生地黄、丹皮、元参。有用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芒硝、甘草。加生地黄,当归者。


夹斑证治

夹斑者。用犀角红花饮(见四十八条)。加黄连、紫草、大青。


夹痢证治

初潮夹痢者。用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除赤芍药、甘草、蝉蜕。加防风、枳实。

已出夹痢者。用清热导滞汤(见七十二条)。除白芍、楂肉、浓朴、甘草。收后成痢者。用清热导滞汤(见七十二条)。除白芍、甘草。又有前后俱用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枳壳、白芍。或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酒炒黄连、黄芩、木通、白芍者。在初潮不宜用大凉之剂。收后。三苓散分利。似乎无济。且白芍始终俱宜酌用。此法不大妥当。(初潮何以不宜用大凉之剂。因初潮之时。毒正向外。一经大凉之剂。遏抑毒势。麻不得出。致丧生命者。比比也。此句可作金针之度。)

牙疳证治

凡遇牙疳证。用加味清胃散(见六十二条)。


麻疯疮证治

用解毒汤(见一百另七条)。有用大连翘饮(见十八条)。加金银花者。

增订治麻问答捷要

一问曰。麻之初出。何以知其发于肺胃二经。答曰。肺主一身之皮毛。胃乃主纳五谷。若皮肤坚浓。腠理闭密。而麻难现。毛孔开豁。毒从里出。而麻易透。胃火壅滞。故不能食。火邪清消。而口能餐。是以知也。所以治麻之法。初时专以发散解表清胃火为主。宜用加减参苏饮。去桔梗、甘草。加连翘、牛蒡子、荆芥、防风、石膏治之。又问曰。假如用加减参苏饮。发散不出。何以治之。答曰。以麻黄散发之。或以三仙散发之即出。


加减参苏饮

紫苏叶前胡粉葛茯苓枳壳桔梗甘草生姜葱白引。水煎服。


麻黄散

麻黄(蜜同酒炒黑)枳壳赤茯苓木通苏叶前胡葛根连翘牛蒡子蝉蜕红花葱白引。水煎热服。


三仙散

红花牛蒡子(炒)穿山甲(炒成珠)水煎热服。

二问曰。麻证忌用人参、半夏、升麻。而痘证又用升麻代犀角以补其气。何以辨。答曰。麻乃肺胃蕴积热毒而发。不宜内实。又不宜温补。而最喜清凉。夫麻出于六腑。所以先动阳气。阴血多亏。阳者气也。故不浆。升麻能升动阳气上冲。是以麻证最忌。痘出于五脏。宜内实。最喜温补而助脓。其以升麻代犀角者。乃生犀地黄汤(见八十二条)中。用升麻以引生地黄。而入足阳明胃经耳。

朱曰麻出六腑。最喜清凉。痘出五脏。最喜温补。此条发明用升麻代犀角之法。

三问曰。麻疹初出。咳嗽。何以治之。答曰。麻初出咳嗽。宜用加减泻白散。去人参、甘草、糯米。合三味消毒散。去甘草。或用白虎汤。除去甘草、粳米。合三味消毒散。去甘草。或以三拗汤治之。如或不效。用加味五仙散。去桔梗、芽茶、加牛蒡子、麦冬主之。

朱曰此条发明初出咳嗽治法。


加减泻白散

治肺炎喘嗽。

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参白茯苓肥知母枯黄芩粳米一撮引。


三味消毒散

牛蒡子(炒二两)荆芥(二钱五分)每用三钱。水煎服。(按原刻遗甘草一味)

白虎汤

清肺金,泻胃火。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一撮引。


三拗汤

治风寒伤肺而咳。误行敛肺而壅。咳嗽喘急。

麻黄(不去节三钱)杏仁(连皮尖用二十粒)生甘草(一钱)水煎服。


加味五仙散

治咳嗽不止。

知母贝母(各二钱)款冬花(四钱)桑白皮(七)桔梗(七钱)芽茶(五钱)为末。每用一钱。杏仁煎汤下。

四问曰。麻证发热。五六日。欲出不出。或作惊候。吐泻交攻。何以治之。答曰。发热而麻欲出不出。乃淫火之毒。内相攻搏。以致胃家受火邪之毒而作吐泻。急宜分利。而兼清胃泻火。以加味导赤散主之。兼惊者。加辰砂滑石粉、调服。万无一失。或以麻黄散、去升麻。济生散等剂治之。

朱曰此条发明欲作惊候。吐泻交攻治法。


加味导赤散

治心胃。利小便。止惊泄。

薄荷叶(四钱)生地黄(酒洗)木通元参车前子连翘淡竹叶(各七钱)黄连(三钱)灯心、石膏引。


麻黄散

麻黄(去根节水煮打去绿汁,尽用酒蜜拌炒如煤用)升麻(酒炒)人中黄(瓦盛火)牛蒡子(炒)蝉蜕(去头足)水煎服。


济生散

治麻欲出不出。而生杂证。入口即效。

紫草茸梅蕊凤尾草郁金(各一钱)牛黄(一分)穿山甲(五分)蝉蜕(去头足一钱)为末。麦冬煎汤下一钱。

五问曰。麻出一日而又收。腹中作胀喘急者。何也。答曰。出而又收。乃为风寒所触。腹中作胀。乃是麻毒内攻。喘急者。乃是麻毒攻胃。急宜早治。若迟。则传三经而难治矣。当以葛根疏邪汤。加栝蒌仁、石膏、枳实、主之。或以回生清毒散治之。使麻毒内解。则无后患矣。

朱曰此条发明麻出又收。腹胀喘急治法。


葛根疏邪汤

葛根防风荆芥苏叶牛蒡子连翘地骨皮前胡赤茯苓枳壳木通水煎服。


回生消毒散

治麻出而又收。腹胀喘急。

牛蒡子蟾酥(二钱)地龙(即蚯蚓晒干去土各二钱)僵蚕贝母防风荆芥(各一钱)为末。以淡竹叶煎汤下末一钱。

六问曰。麻证服发散解毒之剂。麻不出而发斑。何以治之。答曰。麻证服发散解毒药。麻不出而发斑。乃心经君火盛而毒内攻也。当用通利之剂。名为釜底抽薪。使内热一解。则麻易出。纵不出亦不为害。以化斑解毒汤去升麻主之。或以清宁散加减治之亦可。

朱曰此条发明麻变斑证治法。


化斑解毒汤

元参知母石膏牛蒡子连翘升麻人中黄(火另研用)大黄(酒蒸)淡竹叶水煎。调人中黄服。


清宁散

主泻心肝。(即泻青丸。以蜜合丸。淡竹叶煎汤下。治同。)大黄(酒蒸一两)羌活栀仁(炒黑)川芎龙胆草防风当归(酒洗各五钱)为末。蜜水调下。

七问曰。麻后作吐泻。不食发热。多有难救者。何也。答曰。麻收后吐泻不食。乃脾胃二经之证。脾虚则泻。胃虚则吐。治法当以理脾安胃为主。不可遂用人参、白术。只宜用六仙散治之。若热不退。则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调六仙散治之。倘用人参、白术。则助虚气作喘而死。

朱曰此条发明麻后吐泻不食发热治法。


六仙散

治麻后、吐泻、不食、发热。

蚂蚁花(灰二钱)薏苡仁(二钱)藕节(一两)莲肉(二钱)KT石斛陈早米(炒各五钱)为末。米汤送下三钱。

八问曰。麻后鼻干黑燥。昏沉不睡。又有喘急咳嗽。多有用白虎汤而死者。何也。答曰。麻后鼻干黑燥。乃火邪刑金。作喘急。乃胃气虚也。初出而见此候。乃肺胃火邪盛。用白虎汤(见二十六条)以清肺经之金而泻胃火。实为得宜。麻证日久胃虚。收后而见此证。用白虎汤。则更有伤胃气。不死何为。只宜以消毒清肺饮。去桔梗、甘草。加栝蒌仁、葶苈主之。可保无虞。倘服消毒清肺饮而不应。可用复元散除罂粟壳、桔梗。加栝蒌仁、葶苈。一二服则安。或用补肺阿胶散、更妙。

朱曰此条发明麻证鼻干黑燥喘急咳嗽等证。在收后不宜用白虎汤。另出治法。


消毒清肺饮

治麻后喘嗽。鼻如烟煤。

防风荆芥牛蒡子连翘桑皮知母贝母陈皮赤茯苓百合桔梗甘草水煎服。


复元散

治麻后喘急。鼻孔干黑如煤。

贝母百合阿胶(炒)枇杷叶(蜜炙去毛)桔梗罂粟壳(炒各一钱)为末。用桑白皮煎汤下一钱。


补肺阿胶散

(治法加减详五十一条)阿胶(蛤粉炒)马兜铃牛蒡子(炒香)糯米炙甘草(各一两)杏仁(去皮尖七粒)水煎服。

九问曰。麻后牙疳。多致不治者何也。答曰。麻后牙疳。乃失血证。是热留足阳明胃经。余毒上攻所致。而有五不治之候。须要看证明白。自外延入内者不治。无脓血者不治。通龈白色者不治。牙齿落者不治。口臭者不治。除此五证。内服犀角消毒饮。或加味清胃散。外用药方搽之。毒消自愈。

朱曰此条发明麻后牙疳。有不治及可治法。


犀角消毒饮

牛蒡子(炒研一钱五分)荆芥黄芩防风犀角甘草(各一钱)水煎。日二服。


加味清胃散

治口舌生疮。牙龈腐烂。

生地黄升麻连翘丹皮当归黄连犀角生甘草水煎服。


搽牙药方

治麻后走马牙疳。

人中白()鸡肫皮(各一钱)乳香(熨)没药(熨)儿茶朱砂(各五分)血竭五倍子(各三分)赤石脂()海螵蛸明矾(各七分)麝香冰片(各二分)为末。用粟壳煎汤洗净。搽之。要速效。须加牛黄(二分)珍珠末(二分)和匀搽之。


又搽牙药方

红褐子(烧灰)人中白(各二分)白梅(烧灰五分)麝香(二分)冰片(一分)五谷虫(炒一钱)为末。先以韭菜煎汤洗患处。搽之。

十问曰。麻证又有发斑红。而麻反不红者。何也。答曰。麻出于胃。斑亦发于胃。斑是火大盛。

而麻纵不红。亦无大害。只宜以清热消毒治之。用犀角消毒饮(见九问)可也。或以犀角一味磨汁与服亦可。若发紫斑。则为胃烂。不治。

朱曰此条发明麻证发红斑。而麻反不红之由与治法。

十一问曰。麻初出。四肢浮肿。何以治之。答曰。四肢浮肿。乃是湿热流于四肢也。以五皮饮加葶苈治之。如不应。用木通散与之。一二服即愈。

朱曰此条发明麻初出四肢浮肿治法。


五皮饮

大腹皮茯苓皮陈皮五加皮姜皮水煎服。


木通散

地龙(晒干烧灰一钱)通草(焙焦)木通(焙干各五钱)为末。用米汤调下一钱。

麻疹形式要旨证治秘诀

麻初呵欠喷嚏嗽。密密无缝痱蚤形。下出上收烦躁渴。毒从脏腑发皮生。麻疹之证而必红。咳嗽喷嚏鼻流脓。两泪汪汪如哭状。莫作伤寒一样攻。

四方麻名第一

糠痧艄温疹。其实属麻一证名。方语原来各有别。治同一例应如神。

麻证之名。各方不同。在京师呼为温疹。在河南呼为疮。山西、陕西呼为糠疮。山东、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俱呼为疹子。江南呼为痧疹。浙江呼为子。湖广、江西俱呼为麻疹。又呼为艄子。闻人氏呼为肤疹。虽四方之命名有别。其实皆一麻也。调治之法。原无异耳。

岁气第二

麻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良剂。无伐天和损寿元。

麻疹之证。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麻则面颇红。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或泻。或手掐眉目鼻而之为异耳。不可误作伤寒施治。而妄用汗下也。妄汗则增其热。

而为衄、为咳嗽、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是以治麻者。务须先明岁气。如时令温暖。以辛发之药发之。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如时令暄热。以寒凉之药发之。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或黄连解毒汤。如时令大寒。以辛热之药发之。用桂枝解毒汤或葛根桂枝汤。如时令时寒时暖。以辛平之药发之。用荆防败毒散或葛根解毒汤。倘兼疫疠之气。则以人参败毒散主之。又要看人之虚实。如吐泻不止。以人参之类补之。如便秘烦躁。以酒蒸大黄微利之。无实实。无虚虚。倘损不足而补有余。夭人性命。非关天数。医杀之也。能知损有余而补不足者。方为良工。

朱曰麻疹之候。有下列八证。见数证即是。不必全具。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柏黄芩栀仁荆芥知母石膏大青元参木通防风桔梗甘草水煎服。


桂枝解毒汤

荆芥防风牛蒡子麻黄桔梗人参川芎赤芍羌活甘草桂枝生姜引。


葛根桂枝汤

葛根防风甘草桂枝赤芍升麻姜三片淡豆豉一钱引。


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茯苓枳壳前胡柴胡桔梗川芎羌活独活甘草薄荷五叶引。(除荆、防。加人参。名人参败毒散)。


葛根解毒汤

葛根荆芥前胡牛蒡子防风连翘淡竹叶人参柴胡桔梗赤芍药羌活升麻甘草水煎服。

预解宣毒第三

凡遇冬温大不祥。民多疫疠发疮疡。如逢麻疹相传染。可用汤丸预解良。

麻毒从来解在初。出尽毒解忧可无。腹中胀痛邪犹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若冬应寒而反温。乃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于来春。必发痈疮。未出痘疹者。必感之而出。然疹虽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时令而发者。故一时传染相似。远近大小皆发。为父兄者。但见境里痘麻正行。宜先以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预解之。可使毒彻而不为已甚。此虽先贤活人之婆心。而要知麻疹之证。只怕一时不能得出。

若得出尽。则毒便解到底。治麻者于初热未出之时。宜以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汤(二方俱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去骨皮。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石膏、知母、淡竹叶、桔梗、甘草。加前胡、葛根等味。随用而发之。但得麻出则毒解。而始终无虞矣。如用一剂。而麻仍不出。又再进一服。外以酒煎胡荽喷被盖之。切要空露头面。或以苎麻蘸胡荽酒遍身戛之。令其毛孔疏开。麻方得出也。切勿泥岁气条。照时令寒暄。而用辛热寒凉之剂。助其炎威。阻其发机。致成坏证。如三四次发之不出。又用臭椿树根皮、煎汤熏洗。倘仍不出。加之腹作胀满。气上喘促。昏眩闷乱。烦躁不宁。谵语妄言者。必死无疑矣。有云、当归、紫草茸、红花、牛蒡子之类。服之即现。断不济事。

朱曰桔梗、甘草为仲景之桔甘汤。桔梗开提肺气。甘草生用能清热解毒。谢君以甘桔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虽出自石顽之说。究非神农本旨。我辈于当用时。仍可放胆用之。毋为其所囿也。


消毒保婴丹

缠豆藤(不拘黄豆、绿豆。根上缠绕细红丝藤。于八月内生气之日。采取阴干听用。一两五钱)大黑豆(三十粒)赤小豆(七十粒)牛蒡子(炒)辰砂(水飞过)生地黄山楂肉(各一两)荆芥穗防风独活当归黄连桔梗生甘草(各五钱)老丝瓜(隔年经霜者两个。要连藤带蒂。五寸烧灰。)升麻赤芍(各七钱五分)为细末。以沙糖合丸。如李核大。浓煎甘草汤化下。

凡修合此丸。宜春分、秋分。或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日。洒扫静室。焚香。至诚修合。勿令僧尼、道士、妇女、有孝服人及六畜见之。合毕。于日出时。焚香、叩齿。东向吸气一口。吹于丸药之上。向太阳觉咒曰。神仙真药。体合自然。婴儿吞服。天地齐年。吾今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一口气默念七遍)〔此段修合方法,未可信,留存文献。一九五七年三月〕

代天宣化丸

(即韩氏医通所载五瘟丹。)甘草(甲己年化土。以此味为君)。黄芩(乙庚年化金。以此味为君)黄柏(丙辛年化水。以此味为君)栀仁(丁壬年化木。以此味为君。)黄连(戊癸年化火。以此味为君)连翘(为佐)山豆根(为佐)如逢甲子、己巳年。则以甘草为君。黄芩、黄柏、栀仁、黄连、为臣。连翘、豆根、牛蒡、为佐。乙庚等年。俱仿此。君药一两。臣药用五钱。佐药用二钱五分。共为细末。于冬至日。

以雪水煎升麻汁。拌面粉搅糊合丸。用辰砂为衣。以淡竹叶煎汤化下。

诸潮亦能发麻第四

伤寒伤风与伤食。惊风等候诸潮热。久而不去亦非宜。麻疹因而乘间出。

手足微冷。恶寒无汗。面色青惨而不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之热也。手足微温。发热有汗。

面赤而光者。伤风之热也。并宜用惺惺散除人参、白术发散之。目胞肿或右颊有青筋。发热而头额肚腹之处最甚。或兼呕吐腹疼者。伤食之热也。以备急丸下之。面色青红。额上中心有纹。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手络脉微动而发热者。此惊热也。以泻青丸、牛黄清心丸主之。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颊赤。大小便闭。胁下有汗者。此风热也。以宣风散主之。以上诸热。久而不去。内外感发。则所蕴痘麻之毒。亦能乘间而出矣。


惺惺散

治风热咽喉不利。脾不和。三焦胆经渴。小便不利。

人参桔梗白苓白术栝蒌根甘草(各一钱)细辛(三分)薄荷叶(五分)防风川芎(各一钱)水煎温服。


备急丸

木香(二钱五分)大黄牵牛(各五分)为末。神曲糊合丸。绿豆大。食前用楂肉煎汤。下五、七丸。


泻青丸

羌活大黄(炒)川芎当归防风龙胆草栀仁为末。蜜丸。鸡头米大。淡竹叶煎汤。加沙糖调下一丸。


牛黄清心丸

治发热甚。心烦不宁。

生黄连(五钱)川郁金(二钱)黄芩栀仁(各三钱)牛黄(二钱五分)辰砂(一钱五分)为末。用冬雪水调面粉糊丸。黍米大。灯心汤下七丸。


宣风散

大热利其小便而不愈者。以此下之。

槟榔(二个)陈皮甘草(各五钱)生丑牛(二两)炒丑牛(二两)为末。二、三岁孩儿用五分。四岁孩子用一钱。食前蜜汤调下。易老加防风。本方有青皮。

初潮认证第五

麻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兼两目泪盈盈。

麻疹之证面必红。呵欠咳嗽鼻流浓。汪汪眼泪频频嚏。休作伤寒别证攻。

麻疹初潮。未现标时。必身热憎寒。头疼咳嗽。或吐。或干呕。或泻。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喷嚏呵欠。眼胞浮肿。目泪汪汪。腮赤体疼。烦躁不宁。夫麻乃胎毒所发。毒者火也。麻疹小而色红碎密。其行于皮肤之间者。属手少阴心经。君火也。五脏心肺相连。肺位乎上。心经火旺。

则肺受之。故麻之发。惟肺受毒最重。其咳嗽者。肺因心火炎上。而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肝属木。木能生风。故有呵欠也。吐与干呕者。心火流入于胃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热流于大肠。故眼胞浮肿。

腹痛而泄泻也。腮赤烦躁。心火旺也。喷嚏。肺经火邪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

然麻虽胎毒。未有不因时气冒感而发者。故其证与伤寒相似。而身热憎寒头疼体痛也。但治麻者莫作伤寒施治。当先以肺为主。总宜泻火清金。而泻火当用黄连、黄柏、栀仁、大青、元参、连翘之类。清金当用黄芩、知母、贝母、麦冬、石膏、天花粉、牛蒡子、地骨皮、桑白皮、杏仁之类。夫麻初起。既与伤寒相似。而认麻须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背脊之下至于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如无红点以为证佐。则当以别证施治。此屡试屡验者也。若果有红点及现有前证相符。则是麻候。宜用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少加苏叶。或少加胡荽。或并去淡竹叶主之。或用葛根解肌汤去赤芍、甘草。加防风。或更加苏叶、枳壳主之。或用防风败毒散去桔梗、甘草、石膏、知母。或并去淡竹叶。加前胡、葛根主之。俱以灯心为引与服。以疏风解肌。托之出外。可以坐享平安。虽有吐泻。亦不必拘泥。麻出而吐泻自止。盖麻属热候。热冲胃则吐。热冲大肠则泻。此麻之常候。麻出热解。吐泻之证。不治自止。不必更忧吐泻之不止而妄治也。

朱曰认麻法凡二十九字。于认麻时注意及之。自无错误。

热冲胃与大肠。有吐泻二证。自是经验之谈。且不治自止。有小儿者。知此可少解忧虑。


宣毒发表汤

治麻发热欲出未出时。各证并宜。凡地方麻疹发作之时。初潮之际。未明是否麻证。当以此方主之。纵非麻候。即是冒感伤寒。用之无碍。并附加减法于方尾。

薄荷叶(八分)葛根防风荆芥穗连翘牛蒡子(炒)木通枳壳淡竹叶(各一钱)升麻桔梗甘草灯心引。(勿用生姜姜皮)冬天寒月。可加苏叶。(八分)又加葱白为引。暑月炎天。可加生黄芩。一钱总除升麻、甘草、桔梗不用。初潮无咳者。宜用留白陈皮以甚其咳。有咳切勿再加。初起往来潮热者。除淡竹叶。免解肤热。致麻难透表。在寒月仍宜加苏叶、葱白以疏表之。初潮潮热太甚者。加赤茯苓、生地黄。并可加生黄芩。不必拘麻初用寒凉毒伏麻不得出之说。正当用之。以保肺受火克之虞。但春冬寒月。黄芩等分。宜略少耳。初潮无汗。加葱白以发之。更略加衣被穿盖。以取其汗。使毒透。切不可遽用胡荽酒之法。免助邪火内攻。

肺金重受其克。药中略加胡荽作引。稍可。初潮不食。不必治之。盖热毒内蕴。自必不食。热毒一解。自然能食。切勿加进食开胃之药。初潮即见喘促。加黄芩、葶苈、栝蒌仁。以清肺开胸。或更加姜汁炒白芥子、家苏子、莱菔子以降之。初潮呕吐。加竹茹、柿霜。(如无柿霜。用柿饼亦可。)初潮呃逆。加枇杷叶、竹茹。初潮鼻衄。加鲜茅根。初潮即现咽喉痛者。加射干。

倍用牛蒡子。初潮即现唇干、齿燥、舌胎枯黄、口渴等候。加麦冬、花粉、黄芩。甚则加黄连、黄柏、栀仁等味。以预解之。初潮热甚。大便坚实者。加火麻仁二、三钱以润之。用枳实以导之。免至闭塞。而热毒不得发越。致变紫黑。如便不通者。加生黑白丑牛末以利之。如利之不通者。必生气喘鼻扇逆证。即用黄连解毒汤加大黄、牛蒡子、连翘、地骨皮、桑白皮以通之。如兼口渴者。并加麦冬、天花粉。初潮大便溏者。方内之枳壳等分减用。以为开泄之路。

庶可免便闭之患。初潮溏泄而有微汗。除薄荷、竹叶。不可兼用止汗止泄之品。以堵其发越之门。初潮泄泻者。除枳壳。初潮洞泄者。除枳壳。加猪苓、泽泻、以分利之。不可止泄。以塞其舒畅之机。初潮小便赤者。除薄荷叶。加赤茯苓。或更加车前子以利之。初潮小便不通者。合导赤散(方见二十六条)。除甘草。加车前子以通之。初潮溺血者。如生地黄、黄连、黄柏、黄芩、栀仁。俱可随意加入。更加牡丹皮以去其滞血。免使留而为殃。冬月寒天。无汗不咳者。量加蜜汁、和酒炒麻黄二、三分。其余诸证。不能备悉。宜因所见之证。加减而用。至于等分之轻重。须量人之大小。若月内半周婴儿。只宜以杯许与服。当令乳母代服。使药性流入乳中。儿食母乳。如同服药。


葛根解肌汤

治麻初起。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已现麻路。并宜初潮未明是否麻证。加减同宣毒发表汤。并附已现麻路加减于尾。(总除赤芍、甘草不用。)葛根前胡荆芥穗牛蒡子连翘(去子)蝉蜕(各八分)木通(七分)赤芍甘草灯心引桑白皮(蜜蒸)贝母(去心姜汁蒸)随意加入后药。已现潮热大甚者。加生地黄、地骨皮、赤苓。更可加黄芩。已现口渴者。加麦冬、天花粉。已现无咳者。不妨少加留白陈皮。已现无汗者。加葱白。已现气喘。加葶苈、栝蒌霜。喘甚者。加白芥子、苏子、萝卜子。(俱姜汁炒。)已现呕吐者。加柿霜、竹茹。已现鼻衄者。加茅根。衄甚者。更加黄芩、黄连。(俱生用。)已现大便坚者。加枳实、火麻仁。已现大便闭者。加丑牛。已现大便闭。用丑牛仍不通者。加生大黄、黄连、黄芩。已现大便溏者。加赤苓、泽泻。洞泄者。亦如之。已现小便赤涩者。加赤苓、泽泻。已现小便闭塞不通者。加车前子。并加枳壳。


防风败毒散

加减照前二方酌用。(总除甘、桔二味不用。)防风荆芥穗连翘牛蒡子石膏知母木通薄荷枳壳淡竹叶桔硬甘草灯心引。

咳嗽第五十

发热蒸蒸咳嗽频。涕流鼻孔泪满睛。面浮眼肿双腮赤。此是天行麻毒侵。

发热蒸蒸咳声频。目肿面浮气上行。坐卧不安痰唾少。肺叶焦举热邪蒸。

麻症百声咳不歇。初热未出正相宜。不咳少咳皆不顺。启咳须要用陈皮。

正收收尽宜无咳。此时有咳须早医。清金泻肺为先务。若待危时悔已迟。

麻毒连绵上气咳。发作百声终不歇。胸高肩耸衄长流。摆手摇头泉下客。

天行麻疹。与伤寒相似。惟麻则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目泪汪汪之为异耳。但见此等症候。便是麻症。夫麻原发于心。心火内亢。则肺金受克。以致肺叶焦举。故有咳嗽。(朱曰释麻证之咳嗽。要言不烦。)法当清金泻火。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甘草、糯米。加牛蒡子、连翘主之。有用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糯米。加牛蒡子、薄荷叶治之者。或以三味消毒散合泻白散二方俱去甘草治之。方中桑白皮。采取鲜者。多用为妙。热甚烦渴者。加知母、天花粉、石膏、黄芩之类。如咳甚者。以二母散或麦门冬汤。除去升麻、赤芍、甘草。或清肺汤去桔梗、甘草。加苏子。或秘本清肺汤去桔梗、甘草。或聂氏清肺饮去柴胡、陈皮、桔梗、甘草等方。随症而用之。然确宜清热透毒。不可止咳。故古人多用清扬饮子去甘草加连翘主之。慎勿用五味子及收敛等药。秘塞肺窍。令咳嗽终身不已。(朱曰收敛等药。秘塞肺窍。切记勿用。)只宜清余热、消痰壅、而咳自止。贝母麦冬饮。除甘草、桔梗。加连翘、牛蒡子、黄连、黄芩之类。前后咳嗽。

俱可施用。夫麻有咳。则肺气疏通。毛窍开豁。而麻则易于出透。所以麻症初热未出之先。最喜咳嗽。(朱曰麻有咳之故。不可不知。)多咳则为顺候。俚言所谓扑麻是也。麻疹出透。则心经火息。肺无克伐。而咳自止。(朱曰麻出透自不咳。心火息而肺不受刑也。)正出之际。若无连声咳嗽。及少咳与不咳者。则腠理闭密。麻难透表。急于升发药中。多加留白陈皮。以启其咳。使毛窍开泄。腠理舒畅。(朱曰加留白陈皮以启咳。即疏通腠理之意。)而麻自易出透矣。已出之后。

及将收收后。则又以无咳为佳。如麻已出而咳不止。身热作渴。烦躁不食。脉洪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生地黄、鲜骨皮治之。肺热如咳喘者。用生地黄散去陈皮。加黄芩、葶苈、桑白皮治之。喘甚者。加栝蒌霜、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治之。出尽及收后微微咳嗽者。此余邪未尽。肺气未平也。不须服药。若欲治之。则以泻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俱去甘草与服。如肺燥塞不利而咳者。以利金汤去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加麦冬、牛蒡子、黄芩、桑白皮治之。麻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闭者。以除热清肺汤去赤芍、甘草。加黄连、黄芩、地骨皮、火麻仁、枳壳以清利之。或加大黄下之。如出尽及收后。咳嗽甚而仍不止者。是属瘀热。治宜清热降火。佐以消痰之品。以清咽滋肺汤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黄连、枯黄芩。或聂氏清肺饮去陈皮、柴胡、桔梗、甘草。

加贝母、黄连主之。出尽收后。咳嗽不止而多痰者。以清咽滋肺汤去玉竹、麦冬、桔梗、甘草。加枳壳、茯苓、陈皮治之。或聂氏清肺饮去柴胡、桔梗、麦冬。加枳壳治之。若麻至五六日。而仍咳嗽气粗。外热不退。乃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宜用孟介石清肺饮。除僵蚕、柴胡、陈皮、桔梗、甘草。加地骨皮、桑白皮、葶苈治之。或以静远主人清肺饮。去桔梗、甘草。加石膏、黄芩治之。如麻后咳嗽。声音不清。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汤去桔梗、甘草、治之。

若麻后气喘。咳嗽连声不住者。此乃毒流于肺经。肺中伏火。金虚叶焦。故咳嗽连声不住也。以秘本门冬清肺汤。或用骨皮清膈散。俱去桔梗、甘草、糯米治之。如体热者。亦以秘本门冬清肺汤。去甘草、桔梗、糯米。加黄连、黄芩、牛蒡子治之。咳嗽甚而气喘连声不住。甚至饮食呕水者。

此热毒乘肺而然也。亦以秘本门冬清肺汤去甘草、桔梗、糯米。加蜜炙枇杷叶治之。见血者。再加茅根、阿胶治之。如咳嗽有吐血者。以麦冬清肺汤去楂肉、桔梗。加生地黄主之。兼有呕水者。

亦以此方除楂肉、桔梗治之。如麻后咳嗽气急者。以枳壳前胡汤除甘草、桔梗。以苏子易苏梗。

加芥子、莱菔子、葶苈、栝蒌霜以治之。然亦有加沉香者。在麻后似亦无害。如麻后但气粗者。以聂氏清肺饮仍除柴胡、桔梗、甘草。加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治之。如麻后咳嗽不止。内热不清。心神不宁。夜卧不安。以天真膏除黄、白术、薏苡仁。加酒炒黄连、酒炒黄芩、辰砂主之。如麻后咳嗽失声发热者。以葶苈丸加地骨皮、天花粉、酒炒黄连、黄芩。水煎与服。麻后咳嗽、腹胀、喘急、烦躁、泄泻、声哑、唇青、口青者。以贾兰峰传方。除麻黄、陈皮、桔梗、甘草、白芍、加麦冬、骨皮、芥子治之。或不除白芍。更加柴胡亦可。此在麻后治法。变通在乎其人。然切不宜遽用白术等味。如麻后久咳不止。以生地黄、当归身、白茯苓、川贝母、桑白皮、杏仁、柿霜等味。以养血、凉血、清金。而咳自止。然竟有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枳桔二陈汤。加栝蒌霜、杏仁治之者。虽曰无碍。反不若以前之七味治。药简而功捷也。如兼渴者。加麦冬、枳壳。兼喘者。加苏子、芥子治之。或更加葶苈、莱菔子亦可。其有感触风寒。咳嗽烦闷。呕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疮者。以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加生黄芩治之。如咳嗽气喘唇焦。热结在内。烦躁不宁。或口鼻出血。不拘前后。并宜以犀角解毒化痰汤。去赤芍、甘草。加麦冬、杏仁、葶苈治之。或用聂氏清肺饮。去陈皮、柴胡、淡竹叶、甘草、桔梗。加黄连、当归尾治之。收后如见此候。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甘草、糯米。加生地黄、地骨皮、黄芩以滋润之。倘或久咳不止。面浮目肿、胸高如龟、肩耸气喘、摇手摆头、口鼻出血、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鼻燥昏闷者。皆不治之症也。(朱曰不治之症加此。)

三味消毒散

治咽喉疼痛。及麻疹已出未出。与未出匀。又治一切疮毒。并能凉膈消痰。

牛蒡子(炒研二两)荆芥穗(二钱五分)甘草(五钱)研末。每用三钱。水煎服。


泻白散

治喘嗽。并脾肺经有热。目黄。口不吮乳。

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后服。加人参、白茯苓、知母、黄芩。名加减泻白散。治肺炎喘嗽。

二母散治麻后咳嗽甚。及肺热咳嗽。

知母贝母(去心童便洗)生姜一片引。水煎服。或为末。白水下一钱。


麦门冬汤

(即二十八条内葛根麦门冬散去人参、淡竹叶)。

麦冬(去心)葛根熟石膏(各一钱)茯苓赤芍药(酒炒各六分)升麻(四分)炙甘草(四分)水煎服。


清肺汤

治麻后咳甚。

枯黄芩贝母桔梗(各七分)防风炙甘草(各四分)水煎服。


秘本清肺汤

治不时咳嗽。寒热唾红。

黄芩当归麦冬防风赤茯苓生地黄连翘苏叶前胡桔梗甘草(各五分)桑白皮(一钱)水煎服。


聂氏清肺饮

治麻后气粗咳嗽。

桑白皮(蜜炒)地骨皮(去骨各五分)麦冬(去心一钱五分)天花粉元参(各八分)柴胡(六分)桔梗黄芩(酒炒)川木通(去皮各三分)熟石膏生地黄(各一钱)陈皮生甘草(去皮各三分)淡竹叶、灯心引。水煎。加羚羊角磨汁对服。


清扬饮子

麻疹主方。

西河柳(五钱)麦冬元参(各二钱)牛蒡子(炒)葛根(各一钱五分)知母(蜜炒)蝉蜕肚(洗去土)薄荷叶荆芥穗甘草(各一钱)淡竹叶(三十片)水煎服。


贝母麦冬饮

贝母麦冬薄荷叶元参栝蒌仁桔梗甘草水煎服。


生地黄散

治麻肺热喘咳。斑疹身热。口干心烦。

生地黄(一钱)麦冬(五分)杏仁款冬花陈皮(各八分)水煎服。准绳有甘草。一书并有桔梗。


利金汤

治肺燥塞不利而咳。

贝母茯苓枳壳陈皮桔梗甘草生姜、白蜜引。


除热清肺汤

治麻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闭结。

石膏(三钱)麦冬(去心一钱五分)元参生地黄贝母栝蒌根赤芍药(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温服。


清咽滋肺汤

治麻后余热。咳嗽声喑。

元参牛蒡子荆芥贝母麦冬栝蒌根马兜铃明玉竹桔梗(各八分)甘草(四分)水煎服。此方缪仲淳有薄荷。无马兜铃。


孟介石清肺饮

熟石膏生地黄(各一钱五分)麦冬(二钱)淡竹叶(七分)陈皮(七分)元参柴胡(各一钱)当归尾黄芩知母(炒)桔梗(各七分)僵蚕(炒五只)甘草(去皮三分)灯心五十寸引。


静远主人清肺饮

治麻后传肺胃二经。咳喘急。

麦冬牛蒡子防风茯苓桑白皮地骨皮知母桔梗甘草水煎服。


清肺消毒化痰汤

牛蒡子荆芥穗防风贝母(各五分)连翘黄芩前胡茯苓(各七分)枳壳桔梗(各一钱)甘草(三分)水煎。作十余次徐徐服。


秘本门冬清肺汤

天冬麦冬知母贝母杏仁(去皮尖炒研)石膏骨皮牛蒡子款冬花桑白皮马兜铃桔梗甘草、糯米引。水煎服。


骨皮清膈散

黄芩(二钱五分)石膏(七分)滑石(七分五厘)地骨皮当归知母桑白皮紫菀茸(蜜炒)白茯苓桔梗甘草(各五分)姜三片引。水煎服。此方加人参、柴胡、白芍、白术、黄。(蜜炙各五分)。名人参清膈散。治肺热。鼻干涕唾稠粘。


麦冬清肺汤

麦冬知母贝母黄芩杏仁天花粉枳壳陈皮丹皮楂肉桔梗水煎服。


枳壳前胡汤

枳壳前胡防风赤茯苓苏梗桔梗甘草水煎服。气急者。以沉香磨水对服。


天真膏

治麻后咳嗽不止。内热不清。心神不宁。夜卧不安。或生疮疥。

生地黄麦冬元参白茯苓紫菀茸知母陈皮桑白皮沙参生黄薏苡仁枣仁丹皮茯神当归身白术此方以生地、麦冬、元参、沙参、黄、苡仁、炒白术为君。白茯苓、炒枣仁、茯神、当归、丹皮、陈皮、紫菀茸为臣。炒知母、桑白皮为佐。入砂锅内。

以长流水浸。用桑柴文武火煮两时之久。水减。再添水于内。取出去滓。将药水澄清。复入砂锅再熬。加蜜和成膏。以瓷收贮。每用三匙。滚水调服。


葶苈丸

治麻出气喘。将成龟胸。

葶苈子(隔纸略炒)汉防己牵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莱菔子煎服。大便溏滑者。除牵牛。


贾兰峰传方

黄连黄芩连翘元参知母杏仁干葛麻黄牛蒡子陈皮浓朴白芍桔梗甘草水煎服。


枳桔二陈汤

半夏(姜汁蒸三钱)陈皮(去白)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枳壳桔梗(各八分)姜引。水煎服。


犀角解毒化痰汤

治麻后咳嗽气喘。唇焦结热。或烦躁不安。或口鼻出血。

犀角(磨汁)丹皮连翘贝母天花粉薄荷紫草茸甘草梢(各一钱)当归(八分)牛蒡子(九分)赤芍(六分)生地黄(二钱)黄连(五分)淡竹叶(三十片)水煎服。

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

气促原因肺未清。开口出纳喘候真。鼻扇痰鸣肺将绝。胸高必定归幽冥。

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所致。治法当分时候。若见于未出及正出之时。药宜疏托。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主之。如见于正收及收后。药宜降火及泻肺气。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去玉竹、桔梗、甘草。加茯苓、陈皮以消痰。若开口而作出纳。胸胁高叠。起止不常不定。

是为喘症。乃属痰火之候。热邪壅遏肺窍。气道阻塞而然也。然喘症有虚实之分。实者易治。虚者难为。欲察其虚实之确。在于大便之溏泄。小便之清利。大便之坚结。小便之赤涩上别之。(朱曰虚实之分。当于见证求之。)若大便溏泄。小便清利。唇白而身无大热。皆为虚症。治以半夏、苏子、芥子、葶苈、桔梗、甘草、莱菔子、陈皮、南星、茯苓之类。以清痰润肺。多难获效。实则大便坚燥。小便赤涩。唇红而身发壮热。用甘草、桔梗、陈皮、枳壳、苏子、栝蒌仁、杏仁、桑白皮、黄芩、黄连、天冬、麦冬等味。多易于取效。果系实者。以竹叶石膏汤(见二十六条)去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加栝蒌仁、贝母、白芥子治之。冬月更加蜜酒炒麻黄少许。可以随手而应。大抵未出时喘者易治。收后而喘者难治。如发热时多喘。邪热壅于肺故也。慎勿用定喘之剂。惟宜以大剂石膏知母竹叶汤。或柽叶葛根汤。去甘草主之。初发热而喘者。以麻黄汤去甘草。加连翘、牛蒡子、枳壳。或以清金散火汤去桔梗、甘草。加酒炒黄芩、杏仁、连翘、枳壳治之。初发热未出之时而喘者。以三拗汤去甘草。加荆芥、石膏、芽茶治之。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发喘而鼻黑干燥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主之。如痰实壮热。胸中壅闷。卧则喘急。以前胡枳壳散去甘草。加贝母、黄连、黄芩、栝蒌霜治之。如麻已出而喘者。用加味清肺降火汤主之。如麻出三日后而作喘者。急以静远主人清肺饮(见五十条)去知母、桔梗、甘草。加古仁、栝蒌霜、芥子治之。或以生地黄散(见五十条)治之。如麻后发喘。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去玉竹、桔梗、甘草。合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以滋润肺胃。若麻后而喘。日久胃虚。不可用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只宜以静远主人清肺饮(见五十条)主之。麻后如有日久发喘不歇者。以小柴胡汤(见二十二条)。以贝母易半夏、沙参易人参。加五味子从权治之。若喘而无涕。兼之鼻扇者。则难治矣。盖鼻扇症。肺气将绝。若鼻扇而喘满痰鸣者。此必不治。如鼻扇而咽喉清利。无喘满而精神如故不减者。十救二三。宜滋培肺气药。以润肺清痰为主。以补肺阿胶散治之。收后而鼻扇者不治。若麻喘而胸高者。乃肺经热甚而胀起者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凡麻见胸高之症。为肺坏。乃不治之候。有用葶苈桑白皮散治之者。亦仅十全一二而已。若冀其施无不应。未之有也。


石膏知母竹叶汤

石膏(五钱至一两)肥知母(一钱至二三钱)淡竹叶(三十片至一百片)麦冬(三钱至五钱)薄荷叶(三钱)西河柳(两许)水煎服。


柽叶葛根汤

西河柳前胡葛根荆芥穗贝母元参知母麦冬甘草水煎服。


麻黄汤

麻黄(泡去绿汁)杏仁(去皮尖油)甘草(各五分)石膏腊茶叶(各一钱)一方去石膏。加桑白皮。水煎服。


清金散火汤

麻黄(泡去绿汁)苏叶牛蒡子桔梗甘草水煎服。


三拗汤

麻黄(去节三钱)杏仁(去油皮尖二十粒)生甘草水煎服。加桔梗、荆芥。名加味三拗汤。


加味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知母黄芩人参甘草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后服。


前胡枳壳散

前胡枳壳赤茯苓炙甘草(各五钱)大黄(量儿加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旋服。

加味清肺降火汤治麻出喘急。

陈皮枯黄芩麦冬桑白皮生地黄贝母栀仁栝蒌仁天花粉石膏葶苈子地骨皮苏子(炒)灯心二十根引。水煎服。


补肺阿胶散

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而气梗鼻扇。

阿井胶(蛤粉炒一两五钱。能补血液。清肺滋肾。益血补阴。气顺则不梗。液补则津生。火退而嗽宁。)马兜铃(一两。象肺。故入肺清热降火。)牛蒡子(炒香。一两。利膈滑痰。而润肺解毒。

能治火嗽。)杏仁(去皮尖七钱。润燥散风。降气止嗽。)粳米(一两。即HT米。益脾胃。)炙甘草(一两。益脾胃。)水煎服。

李时珍曰。补肺阿胶散用马兜铃。非取补肺。取其清热降气。而肺自安也。中间之阿胶HT米。

乃补肺之正药。要知清热降气。泻之即所以补之也。若专于用补。反能助肺火而增咳嗽。


葶苈桑白皮散

治胸高气喘。

葶苈子(隔纸炒香研)汉防己杏仁贝母萝卜子(姜汁炒研)家苏子(姜汁炒研)桑白皮(蜜炒)枳壳黄芩白芥子(姜汁炒研)水煎服。胸高而喘者。加蜜炒麻黄。

第五十二

喉中痰。毒火不得发越者。未出正出十全一。正收收后难为也。

麻属肺胃。如喉中有痰而鸣者。其症属痰火之候。此因毒火内结之极。邪热阻逆。不得发越所致也。若见于未出正出之间。治当清肺降火消痰为主。十中可救一二。以除热清肺汤(见五十条)去赤芍、甘草主之。若见于正收及收后者。必邪热未透。毒火传里。或露风早收。余热内攻。而肺气受伤也。实为难治。此症宜防之未得之先。

朱曰此证余热内攻。肺气受伤。十救一二。医者病者。当预先防之。


喑哑声音不清第五十三

咳嗽咽伤声喑哑。非与痘疮同例也。此乃麻疹之常候。认作危症是愚者。

麻本属火。喑哑乃麻之常候。多吉无凶。不可以痘疮喑哑比例。盖因肺胃热邪。为风寒所袭。

不能尽达于表。咳甚咽伤。故喑哑也。治宜清肺降火消痰为主。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除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黄芩、木通主之。若肺热咳嗽声哑者。以万氏清肺饮去菖蒲、诃子仁、桔梗。加黄芩、贝母主之。若声喑而咽痛者。以射干消毒饮去甘草。加黄芩、山豆根主之。如麻后声音不清。咳嗽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汤(见五十条)去桔梗、甘草。加麦冬、黄连、天花粉主之。如心虚声音不扬者。以导赤通气汤除去甘草、人参。加沙参主之。如系肺热。声音不清响者。以甘草清金散主之。兼有咳者。以清金降火汤主之。或以验方治之。

朱曰音哑声嘶。证颇骇人。读此诗始释然。


射干消毒饮

射干元参连翘荆芥牛蒡子甘草水煎温服。


万氏清肺饮

麦冬荆芥穗天花粉知母桔梗(各一钱)石菖蒲诃子仁(各八分)水煎服。


导赤通气汤

木通生地黄麦冬当归身石菖蒲人参甘草灯心引。


甘桔清金散

麻后肺热。声音不清有用之。而喑甚者宜删。

桔梗(一两)甘草连翘诃子皮(各五分)牛蒡子(七钱)为末。每用一钱。加薄荷叶少许。水煎服。


清金降火汤

治麻后肺热。声哑咳嗽。

当归白芍药(酒炒)生地黄(酒洗)栝蒌仁白茯苓陈皮贝母(去心姜汁蒸)桑白皮(蜜炒)麦冬黄芩(酒炒)杏仁(去皮尖)黄连(酒炒)栀仁(炒)元参苏梗石膏天冬甘草姜三片引。水煎服。


治麻后咳嗽失音验方

牛蒡子黄芩天花粉薄荷叶桔梗甘草水煎服。

呃逆第五十四

呃逆虽曰有虚实。麻症实多虚无一。只因逆气上冲喉。胃火炎炎作呃逆。

呃逆之症。乃气逆上冲而作声也。其症虽有虚实之分。而麻属火候而发呃逆。乃胃火上冲所致。实者八九。而虚者未常见一二也。治法宜以清火安胃为主。如实热痰火发呃逆者。以竹茹柿蒂汤去半夏、甘草。加贝母、石膏主之。如呃逆不止者。以安胃散去楂肉治之。若呃逆一连二三十声不歇者。以纸条宣鼻孔中。得嚏即已。或以生姜汁、同蜜汁、煎热顿服之。亦可。

朱曰呃逆外治法。以纸条宣鼻孔。得嚏即已。生姜汁同蜜汁煎热顿服之。亦治呃逆。


竹茹柿蒂汤

竹茹柿蒂陈皮半夏甘草因恼怒发呃者。加柴胡、青皮、黄芩。


安胃散

陈皮麦冬木通泽泻黄芩石斛楂肉水煎。食远服。胃火甚者加石膏。

眼光如水眼眶红烂羞明赤肿眼泪生翳第七十四

眼光如水是何因。肝肾之热极而兴。未发初潮必见此。如无斯候别病侵。

目赤弦烂泪常淋。非因被风即烟熏。治若不早成痼疾。急为疏通奏奇勋。

热毒余毒上攻目。羞明怕日眵泪多。暴赤肿闭目生翳。眼眶皮烂宜清毒。

眼光如水。此肝肾两经热极所致。乃麻之正候也。未发热与初热之间。有此症者。方为出麻之候。如无此症。即非麻候。如有麻毒入目、生翳障者。以蝉菊散主之。如热毒上攻、眼目生翳。并暴赤羞明者。用羌菊散主之。(朱曰麻后白翳攀眼不退。有秘方用鸡肝一具。麝香少许。拌入鸡肝内。隔水蒸熟食之。食七次。必见效。)大便滑者。去大黄。少加生枳壳微导之。如麻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怕日。云翳眵泪俱多。红赤肿闭。用羚羊角散。去黄、升麻。加连翘、牛蒡子、黄连主之。如麻后眼目生翳。目赤红肿。眼眶皮烂。俱宜用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汤主之。其有眼眶红烂常多泪者。其症多因麻之正收时及麻收后。不避风寒。为风热所侵。或被烟熏。皆能令目赤弦烂。而常流泪。当即为疏解。急以柴胡饮子治之。若日久不治。则为终身痼疾。

朱曰眼眶红烂。小儿麻后。往往有此。皆因不避风寒。风挟热上攻所致。


蝉菊散

治痘麻入目。或病后生翳障。

蝉蜕(去土净)白菊花(去梗叶净)各等分。为末。水煎。加蜜汁少许。再煎。食后温服。


羌菊散

羌活白菊花蝉蜕防风木贼栀仁大黄谷精草白蒺藜黄连沙苑蒺藜甘草为末。清米水调下一钱。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屑)黄芩草决明车前子防风大黄芒硝黄升麻水煎。稍热服。


朱纯嘏加减清毒拨翳汤

此方最验。可随症加减。

生地黄(一钱五分)甘菊花黄芩(酒炒)牛蒡子连翘(各七分)当归尾柴胡(各八分)川芎(六分)红花木贼(各五分)草决明(炒)白蒺藜(炒去刺各一钱)甘草(去皮三分)水煎服。


柴胡饮子

治风热眼眶赤烂。

柴胡羌活防风赤芍桔梗荆芥生地黄(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热服。


眼闭第七十五

未曾睡着闭双眸。脾经火旺欠清消。正收收后多见此。急宜利水清上焦。

眼闭之症。非熟睡而两目闭。谓未曾睡着。而双目自闭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盖因脾经之火旺盛未消而然。治宜清上焦之热。兼以利水为急。以泻白散、加木通、薄荷叶、玄参、牛蒡子、连翘、荆芥治之。火退而目自开矣。或问脾火旺、当用泻黄散。而用泻白散。何也。曰。土为金之母。实则泻其子。

朱曰眼闭一证。亦有因多服清凉之剂而然者。盖太阴主开。多服清凉。脾阳受耗。失太阴主开之效用。


泻白散

治肺热咳嗽。手足心热。

桑白皮(姜汁和白蒸)地骨皮(去骨各一两)炙甘草(五钱)淡竹叶一把。糯米一百粒引。水煎服。加陈皮、桔梗。亦名加味泻白散。有热。更加知母、黄芩。或问地骨皮乃三焦气分药。而泻白散用之。何义也。曰、三焦属肾。肾为肺之子。实则泻其子也。

眼多眵涕第七十六

眼多眵涕本属热。脾肺二经火未息。无分初起与收后。清降肝脾火为急。

眼生眵涕者。脾肺火甚故也。见此症者。无分前后。即当清降肝脾之火。以泻白散(见七十五条)除甘草、加龙胆草治之。

白珠红赤第七十七

白珠络属手太阴。初热红赤是本经。正收收后仍赤红。肺家风热犹未清。

目之白珠属肺。今麻之发、正合本脏。故初发热之时。未出麻之际。目即赤红。此正候也。如出现后、及正收、与收后。而白睛仍前赤红者。此乃肺经风热未尽所致。宜清肺泻火为急。以泻白散(见七十五条)加荆芥、薄荷叶、连翘、元参、牛蒡子治之。赤而肿痛者。风热上壅也。以加味导赤散(见四十九条)加荆芥治之。

朱曰凡风热白睛红赤。此二方皆可生效。

雀盲第七十八

麻发于心火烊烊。丙子反侮壬癸乡。以致麻后患雀盲。照月夜灵四六汤。

雀目者。每至日暮、而眼不能见物、是也。又名鸡目瞎。又名高风障。经曰。眼得血而能视。肝脏血。肝血有亏。兼之火邪旺盛。熬于壬癸。津血亏耗。致病雀目。至日暮属阴之时。而目不能视物矣。治法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六味地黄汤。加石决明、夜明砂主之。或以照月饮、决明夜灵散治之亦可。


六味地黄汤

熟地黄(一钱)山茱萸(五分)淮山药(炒五分)白茯苓(七分五厘)牡丹皮(去骨七分五厘)泽泻(七分五厘)水煎。空心服。


照月饮

治雀目立效。

真雄黄(研细水飞过)用活鸡剖开。取热肝捣极烂。入雄黄末五厘。温酒调服。


决明夜灵散

治男妇大小眼目、至暮则昏。夜间虽有灯光月亮。不能视物。(朱曰此方治雀盲颇有奇效。惟必多食。)石决明(炒)夜明砂(水淘净各二两)公猪肝(一两、母猪及瘟猪之肝、切不可用、用羯羊肝、更妙。)右肝勿犯铁器。以竹刀切肝作两片。将药末铺于一片肝上。将第二片肝盖合。用线扎紧。勿令药末漏出。放入砂罐内。以淘米泔水一大碗。煮肝。煮至米泔仅存小半碗时。去火。于卧时。以药肝与汁。一齐与服。

前方石决明、镇肾益精。以之为君。夜明砂、升阳主夜。以之为臣。米泔水、主脾胃。以之为佐。肝与肝合。以类相从。引入肝经。以之为使。

原标题:麻科活人全书
上一篇:麻疹备要方论下一篇:妇科心法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