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以后傣医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傣族传统医药学的发展,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和医疗队来到西双版纳研究傣药,应用中医药(包括傣医药)、现代医学对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如疟疾、伤寒、麻风病以及其他传染病进行防治,为傣民健康作出了的贡献。并向广大群众宣传傣医药的科学性,驱散了笼罩在傣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头上的乌云和瘴气的阴影,使这个瘴疠之地获得了新生,从而结束了“十个鸡蛋换一片阿的平”的历史。在这历史性的变化中,傣族医药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民族医药如同中医药一样再度无人过问而遭到毁灭性的损坏,多少宝贵的医药经书被当作封建迷信四旧而烧毁。为了保存这些资料,有些老傣医被批斗,许多书籍流失到国外藏留,有的装在竹筒内埋于地下。直到粉碎了“四人帮”后傣医药才犹如枯木逢春,重新焕发了青春。于1977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领导小组,由州长召存信亲自担任组长,开始了民族医药特别是傣医药继承发掘、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等工作。接着又成立了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所属各县成立了民族医药推广站,并多次召开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鼓励经验丰富的民族医生献方、献技和献策,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在各乡村卫生院、合作医疗站均吸收了民族医生在诊所医院开展民族医药门诊,有的医院自制傣药制剂应用于临床,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对民族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83年,在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上,国家确定傣药为全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要求加以发掘、继承、整理和提高。此后相继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傣医院、民族医院,吸收了一批批民间傣医药人员到国家医疗科研单位工作;西双版纳卫校还举办了傣医班,陆续培养了一批批傣医药人才;此外,在傣族地区还将傣医药纳入县级初级卫生保健方案,并为名老傣医配备了徒弟,使他们的医药经验得以整理、发掘、继承和提高,同时抓紧进行傣医药文献的抢救整理工作。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傣族医药学,在广泛收集、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傣药志》(四集)、《傣医传统方药志》、《傣医验方译释》、《傣医中专班教材》、《中国傣医》、《傣肌松专辑》、《傣医诊病特点》、《德宏傣族医药及其验方》、《傣族医药验方集》等傣医药书籍,使傣医药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990年11月,在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召开了“云南省傣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傣医药的发展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促进了傣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随着边疆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傣医药学将日益充实完善,进一步发展提高。

原文标题:新中国成立以后傣医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