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满族针灸

满族医药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内容,除了运用药物丸散、膏、丹因病施治之外,还有很多常用简便的治疗方法。满族针灸疗法就是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吸纳了中医针灸学理论和技法逐步形成的许多有效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在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并传承。


一、早期的满族针灸


满族先人世代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满族医药的发展与演变始终与满族历史发展过程和萨满教文化密切相关。满族针灸是满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先人信奉萨满教,崇尚巫祝,相信神灵可以驱除邪恶、消除疾病。萨满史上称萨满为“撒蛮”,又称巫师,萨满完成和传递神灵的旨意。满族祛病消灾主要依靠萨满(巫师)。萨满则为人们与鬼神交往充当神媒,实施巫术。满族氏族部落后期,一部分满族萨满逐步掌握了一些医药知识,萨满在为族人祛病祈福、招神、驱邪时开始使用满族先人积累的某些药物和治疗方法,给病人口服或外用一些药物,有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还会使用一些简单的针灸疗法。满族历史进入金统治政权时期,满族萨满已经初步掌握了包括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应用,针灸按摩等多种方法,用来预防和治疗北方常见疾病。萨满充当了医疗活动的重要实施者和传承人,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不断地积累发展着医药知识和治疗经验,为民族生息繁衍、健康保健、怯邪治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满族针灸的发展


1115年满族建立了金朝统治政权,满族共同体日益形成,封建制的生产关系逐步建立起来随着满族由北向南大量迁徙,多民族杂居共处,加深了满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相互交融,接触和吸纳中原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满族对萨满教的信仰、对萨满的依赖开始逐渐弱化满族民族文化的进步,促进了满族医药的发展。1127年金灭亡北宋继续南迁,并在开封建都(史称中都)。金代借鉴宋朝的医政管理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医政管理机构和制度,重视和提高医生地位和待遇;同时大量招纳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医药人员,充实满族医药队伍,开展医学教育,推崇名医,上承隋唐北宋,传承和发展历代医药学术成果,整理古医书籍。满族医生吸纳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医药知识,应用到临床治疗实践中,金元时期诞生了大量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医学名人。《金史》中不仅记载了金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灵活用药等高超医术,还记述了一批名医对医药学的贡献,如“李庆嗣,铭人,所著《伤寒纂类》四卷、《改证活人书》三卷、《伤寒论》三卷、《针经》一卷,传于世”。


金时期已经有了使用金丹、敷药、艾灸等防治疾病的方法,如《金史》中记载:“司农少卿张用章以行户部过宿,塔饮以酒。张辞以寒疾,塔笑曰:‘此易治耳。’趋左右持艾来,卧张于床,灸之数十。”可见运用艾灸治疗“寒疾”已相当普遍。


1616年元朝灭亡,满族在赫图阿拉城(现辽宁省新宾县)建国,定国号“大金”。1636年(崇德元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1644年满族入关定都北京。满族贵族吸纳汉族和蒙古族等人才参与朝政,强化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大量的汉族和蒙古族医生加入满族医药队伍,满族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治疗技术逐步提高。萨满教和萨满的驱邪消灾形式在宫廷贵族中受到严格的限制并逐步走向衰落,宫廷专职医生诞生,满族医药开始与萨满教逐渐分离。


清代在延续金元医政和医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设立了医疗专业机构太医院,还将宫廷医学进行分科管理。乾隆五十八年(1793)特简满洲管院事王大臣一人,主持院事则设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俱汉一人。其属设立御医、吏目、医士、医生各专一科。分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正骨等九科。在医政管理中满族针灸明确设立为独立学科,可见针灸医疗技术当时在满族医疗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清代重新创建满族文字,为满族医药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个历史时期满族贵族组织大批人力收集、整理,并用满文翻译了大量的历代汉文史籍、医学书籍。乾隆年间,为促进医药学的提高和发展,用满文翻译了数十部医学专著,其中包括针灸专著如《经穴部位图》《脉论》《难经脉诀》《王叔和脉诀》等用于指导满族医生临床实践,满族针灸快速发展。


在清宫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满人宫廷治病医案,针灸在宫廷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康熙四十三年(1704)七月二十二日,正白旗包依护军参领硕色足疾,为大夫尹德以针灸治愈谢恩。表明针灸治法当时已广泛应用而且有效。


清代医学发展,名医众多。例如满族医生边成章,精通气脉之术。其身下有四子均承继父业,长子边宝钧精通针灸,次子精通内科,三子精通儿科,四子精通外科。其孙边增智,承祖、父业,在经络气化方面也很有造诣,撰写数十万字的医学专著《气化探源》。边氏祖孙三代以及针灸按摩专家佟幼生等一批满族民间名医为满族针灸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近代满族针灸的应用


满族针灸疗法由满族氏族和民间医生传承至今。有的满族萨满总结出人体有七十二个部位是气血重要输注点,称为“气站”,把防治疾病中针灸的七十二个部位,称“七十二站”。近代有满族氏族史料《吴氏我射库祭谱》记载,吴姓萨满“自悟七十二穴道,头三十六穴,上下身各十有八要穴。均人生大穴,通经、通气血、通窍道。催神附晕厥,头有秘穴;不孕不生,腹耻有解穴;重疴不醒,运针荣血”。还有“吴扎拉萨满,晓身穴九九,起死回生,曰气站、命门”。这些记载说明萨满针刺的穴位,都是“人生大穴”,用于治疗“晕厥”、“不孕”、“重疴不醒”等病证。满族针灸与中医针灸有所不同:满族针灸一是取穴少,二是针法多,三是善用长针,四是针具粗而且长。


满族运用艾灸疗法世代相传,至今仍在民间多有应用。黑龙江省爱辉县满族医生富小昌擅长运用艾灸治病,治疗风湿病时,先让患者喝足够的水,脱衣盖被,燃艾枝熏烤患者的穴位、关节和患处,直至关节处发热出汗,轻者数次即愈,重者经过长期治疗也可治愈。艾灸是满族人常用的治疗方法。现今在辽宁省新宾县满族一些农村家庭,把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将当天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治疗风寒腿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有用狼毒草等草药灸的,民间满族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满族灸法。


总之,满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地域、气候、居住环境的不同,满族医药有众多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对如何更好地运用针灸疗法,进行了长期的摸索和总结。经过历代传承、积累与验证,同时吸纳中医针灸理论和针灸技法,逐步形成了满族针灸方法。现经查阅资料和民间调查走访,结果表明,目前在很多地方都有民间满族医生,满族聚集地和北方各省满族医药的传承人居多,他们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满族针灸疗法,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满族历史起伏跌宕,文化丰富多彩,满族针灸珍贵的资料散落在浩瀚的文献史料中,满族针灸的真谛埋藏在无数的民间医生心中,整理研究满族针灸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为了让民族医药的瑰宝焕发异彩,让宝贵的财富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我们必须锲而不舍、深入挖掘、整理研究。

原文标题:满族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