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黎医对植物药认识与利用

一、黎医的药理


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一些动(植)物的药用功效有一定的认识,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应用于临床治疗,能够对一些常见的内科、外科等疾病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


黎医的理论认为,植物药的性、味、效是源于土、水、火、气四色。土为药物生长之源,水为药物生长之液,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气为药物生长之动力。水与土偏盛,药物味为甘;火与土偏盛,药物味为酸;土与气偏盛,药物味为涩,这里简明叙述了药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肝脾”类疾病可用甘味、酸味药物治疗,而用苦味、辛味药物治疗则加重病情;“心肺”类疾病可用苦类、辛味药物治疗;“肾脏”类疾病可用甘味、咸味、涩味药物治疗。


黎医认为,植物草药的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阳光强烈照射下生长的草药,其性能属热性;生长在阴凉潮湿的草药,其性能属寒性。在治疗中要根据疾病的种类,使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如红肿热痛类的疮、痰、痈、口疮,属热病类,需用寒性药物治疗。同时,根据药物的属性、消长的原理,用药期间,禁忌众多。如服用温补的药物,则不能进食一些酸、咸味的食物,如酸菜、竹笋、萝卜、咸蛋等;气虚体弱禁房事。在饮食方面,也要根据病人身体的病况,冬季提倡多吃热性的食物,如鹿、山猪、黄猄、蛇、狗肉等,以增加人体对热量的需要;夏秋季节需进食淡、酸、咸类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使之能清热凉血、生津止渴、解毒利尿。


黎族医学在临床上没有明确的分工,即没有分开医生、药司、护理三者之间的界限,往往集医、药、护为一体,用药可一症多方或专症专方。同一疾病的不同论证,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的疾病,只要论证相同,就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黎族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我国中医也有“药有个性之物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的说法。


二、黎药的采集


黎族同胞多居住海南岛中部山区,天然的药物资源十分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他们采集药物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草药一年四季均可采集,多为天然、野生,很少有人工种植;也少有晒干或加工储藏备用。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黎族同胞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分布规律。如车前草、地胆头、益母草、板蓝根多见于村前路边;山脚、水田边的阴凉处,可找到鱼腥草、田基黄、白花蛇舌草等;山坡丘陵地带多生长一些耐干旱的草本植物或矮小灌木如鸡骨草、葫芦茶、岗捻根等。


在高山上多生长高大的乔木或大藤本植物如阴阳树、过江龙、鸡血藤、宽筋藤等;在树上寄生的有骨碎补、雅龙骨(黎语)、瓜子金等;同一种药物寄生在不同的楨物上,称法也不一样,如寄生在桑树上,叫桑寄生;寄生在枫树上,叫枫寄生;认为深山老林藏好药、名贵药。如七叶一枝花、灵芝草、檀香、土沉香等名贵药材只有在深山老林才能有釆集;矿质药物多在沿海地带或河流边。植物本身有多样性,药效与采集时间、部位有密切的关系,同一植物,不同的时间,不同部分的采集,药效当然不同;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最佳采集时节和方法,用花入药的,一般在开花时摘集;果实或种子人药的通常在成熟时采摘;用根块、枝茎入药的通常在秋天果实成熟后和落叶前釆集,这时植物根块或枝茎有效成分含量高,如薯类,这时淀粉含量十分丰富。用树皮或根皮入药的在春夏季节釆集,这季节雨量充肺,植物生长茂盛,浆液溢流,药性高、疗效好且易剥离。因此,民间流传采药俗语:春采花,夏采枝叶;秋摘果,冬挖根块,好草名药深山找。


三、黎药的加工


黎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虽然多用鲜品,现采现用或随采随用,但为了工作需要和使用方便,往往也对一些药植物进一步加工,以保证药物的疗效。主要的加工方法有:捣、炒、泡、灸、煨、露、切片、漂洗等。目的:一是缓和或降低药物的毒性;二是有利于吸收,增加疗效;三是方便储存、使用;四是除去非药用的部分和杂质,异味。


1.切制法:对根、茎、薯类药物按一定的规格切制成片状或块状,风干或晒干备用。这是较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药物便于晾晒、收藏及使用。


2.磨粉法:对矿物或某些坚硬的植物药及动物药常用磨粉或捣碎便于煎煮服用。如鹅的气管烤干磨成粉用饭汤冲服治疗慢性咽喉炎。骨碎补、接骨草、榕树须等,捣烂外敷,治疗跌打扭伤、骨折等。


3.炒制法:将药物放在锅内或瓦片拌炒,通过炒可减少药物的苦咸性味,增强收敛止血作用。可根据需要将药炒黄、炒焦或炒成炭。为了让药物受热均匀,炒时锅内可加入大米、黄豆或粗沙同炒。如将黑熊毛炒焦成粉制作成炭球用于某种出血症。


4.炮制法:常用炮制法有清水炮制法、白酒炮制法、米泔水炮制法。经浸泡后的药物一是使药物便于切制;二是通过炮制可除去或减轻药物中的毒性和异味;三是有些药物经洒浸泡后增加疗效。


5.煨制法:将药物加热后使用,有利于吸收。如用芭蕉叶、桐树叶、棕子叶等包裹好药物,埋于热火灰中,以包裹物的表面呈焦黑状为宜。如曼陀罗花叶捣烂用芭蕉叶包裹煨制后减低毒性外用疮疡。


6.炙制法:常用蜜、酒、盐水作辅料渗入药物内部,通过辅料渗入药物而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低药物的副作用。


7漂洗法:将某药物漂洗后,使其中的毒性减低或去除腥臭味,常用的方法有清水漂洗、淘米水漂洗、盐水漂洗等。某些药物量大的可用箩筐、麻袋装放入流动的河溪中,让水自然漂洗一定时间晒干备用。


8.露霜法:将药物洗干净,放在屋外打上夜间的露水、寒霜后使用。


9.减毒法:减毒疗法是把某些有剧毒的药用动植物,通过递减的方法来减少其毒性,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人们普遍认为中草药来自民间采集,属纯天然,和化学合成的西药相比,其毒性或副作用小,对身体危害不大,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其实,自然界中的一些动植物不论急性或慢性,其毒性不亚于西药;如动物中的河豚、野生菌、蟾蜍;植物如见血封喉的汁液、麻风果、曼陀罗、雪里消等等。黎族减毒的目的是降低有毒物品的毒性。方法多种多样,前面所讲的方法都有减毒作用。生活中,如木薯在使用前经水浸泡后食用就不会中毒;如曼陀罗花果毒性过大,不能直接作用于皮肤黏膜。黎医却用芭蕉叶包裹捣烂的曼陀罗花叶煨后减少其毒用来外敷治疗疤疮。


四、黎族医药的传承


我们前面讲到,黎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黎医的传授方式是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传授是由“药母”带“药仔”即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徒弟往往只是亲属中一个,在掌握和使用草药之前,由“药母”带着“药仔”一同上山去识别草药(黎族称为“踏青”),主要认识药形态、名称、药用部分、药性及草药生长环境等。“药母”在平时劳动、生活都注意观察草药生长过程,掌握草药的季节性,什么地方生长什么草药,“药母”心中有数,有病人要用药时就直往采集。外有出诊时,“药母”每次带上徒弟,边教示边实践,通过多年的言传身教,徒弟能独立诊疗疾病和识别草药的性状及使用后,由“药母”杀鸡祭神,进行登药仪式(黎族称为“交刀”),徒弟方能单独采药行医。


黎医的这种传授方式通过口传心授,靠的是心灵感悟,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精益求精所修炼而成的。因黎族没有文字记载,传授比较独特,以一带一的方式有利于学徒掌握医学知识,但由于学徒人数有限,黎族医药难以推广,也使许多医术与方药容易失传。这无形中增加我们挖掘、整理的难度和紧迫感。


五、黎族利用植物药治病的特征


黎族在治疗疾病中使用植物药较为广泛、多样,但他们并不偏向某一科属。这可能与他们所生存的具体环境条件以及植物间互相作用的特性有关。我们通过对琼中县、保亭县、五指山市等民族市县近十名黎族草医,上百张用药处方进行分析、归类发现:黎医民间多用鲜品,随采随用,同一药性,首用叶枝(全草),其次根茎皮,最后选用花果心材。而同一种疾病,治疗选择的植物药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对于简单的疾病,选择的植物药的种类越多,如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肝炎的药用植物,多达三四十种;相反,症候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疾病,选择的植物药的种类越少,如白血病,可供选择的植物药仅有三五种。在组方上,恰恰相反,如一些病症复杂、治疗难度大的慢性病,如肝炎、肝硬化、各肿癌症,用药处方上多达近30种。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黎族草医虽然在使用药用植物时并不限于某些植物类群,但他们治疗疾病类型相对集中,尤其骨折、刀枪伤、蛇虫咬伤、皮肤病、肝炎水肿等,这恰好反映出这些疾病在黎族地区发病率较高,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这些疾病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当地环境、气候、黎族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密切相关。这些常见疾病显然与热带气候、高热多雨潮湿森林环境和山地农耕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有关。另外我们从表中不难看出,黎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病多药”的现象。“一病多药”不仅反映了这些疾病在黎族地区的发病率比较高,同时客观上也使黎医在行医过程中,选择药物的余地增大,从而使医疗实践更为有效,而且也不会造成药用植物资源因过度使用而耗竭。


六、黎医保健与养生


黎医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在护养保健方面,黎医要求一年四季有别,强调春调气、夏清火、秋蓄精、冬养神。认为春天到来,万物苏复,草木皆生,大地一派欣欣向荣,人经过冬季的休整,正是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的大好时节,也是一年春耕的开始;夏天天气炎热,出汗量多,要多饮水,多进食清淡食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工作量大,消耗量也大,要注意合理饮食、补充能量,也为冬季做准备;冬季万物枯荣,气候干燥,人的心情、情绪波动较大,需要保持宽恕、包容的心。黎族饮食讲究原汁原味,烹调以煮、熬、焖、炖为主,少炒炸,提倡低盐轻油,讲究原汁原味,清淡可口。平衡饮食,如前面提到的“五色饭”、“鱼茶饭”、“竹筒饭”等等。饮低度酒,注重食物的天然性、绿色性。熟悉药食同源的原理,积累了许多利用野生植物进行治疗保健的经验,如食用黄姜做成的黄色米饭,具有祛风解毒作用,产妇分娩2天后食用木瓜与米合煮的木瓜饭,连续吃3天有足够乳汁喂养婴儿等等。此外,黎医在对人的日常行为方面也有要求,强调凡事有度,肉体、言论、情欲和精神都有所制约,鼓励多走动,多运动,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人才能健康长寿。


七、黎医用药的特点


黎族用药的特点与民族习惯、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也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合理下药,用药时要注意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年龄大小、性别以及个体的差别和个人体质的综合情况,对症下药。用药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以毒攻毒:前面我们讲到,黎医对毒在疾病中的作用,认为毒生百病,许多疾病是毒的作用引起的,治疗中必须用带有毒性的植物药来治疗。如,以曼陀罗花果或野芋煨敷治疗无名肿痛;断肠草,药典记载:性味辛、苦、涩,有大毒。黎医却用来治疗毒蛇咬伤;麻风果、汁治疗皮肤病;金不换治疗胃炎、胃癌;见血封喉有剧毒,黎医用叶煮水治疗胃病等等。


2.以黄治黄:以开黄色花或黄色植物器官的植物治疗黄类的疾病。如黄疸型肝炎,需用田基黄、鸡骨草等植物治疗,用刀枪药煮水洗脸去黄疸。


3.以白治白:以开白色花或有白色植物器官的植物治疗白类疾病。如白背叶根、白皮藤、由鸡冠花治疗白带病;白花丹治疗白血病等。


4.见血补红:黎医的治疗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用有分泌红色汁、浆或红色色彩的植物来养血补血。如用鸡血藤、红鸡冠花、龙血树治疗贫血症、血崩症、月经不调等女人病。


5.胶汁相濡:上面我们讲到黎医的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黎医通过长期实践发现,用含有丰富乳汁的(动)植物治疗少乳汁类疾病。如木瓜、猪蹄等炖服治疗产后少乳。


6.东射西击:黎医认为人体的血气、筋络都是相通相连,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身体某一点的变化反映出来。如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可引起手心出汗发凉,遂可用药敷手心、足心治疗;肠道疾病、肛门疾病用药物敷肚脐治疗等等。


7.舍双取单:黎族习俗中有双顺单克的说法。人体患病,则需用单数的药物来治疗,用量以单数枚、条、根、粒只为单位,少用两、克、钱计量。这恰反映了黎族医药随釆随用。用药时一般取单数,如三枚槟榔煮水驱虫,五根牛膝根炖服治腰酸膝软。


8.互互对应:黎族医学自古有崇神现象,认为万物有灵气,人与动物、植物间是相通相融的。人一里生病,可以从相对应动(植)物中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猴子病”(小儿疳积)必须用猴子膏治疗;阳痿病首选用狗鞭、鹿鞭治疗;腰部疾病,可取猪相对应的部位做辅药或药引。痔疮或肛门疾病,往往选择猪肠头做药引,与草药炖服治疗。


9.男左女右:在察诊疾病或用药时往往男患者取左手、女患者取右手。这种独特方式与该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如宗教信仰、民族崇拜等。我们前面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章提到。对这种现象,包括前面讲到的舍双取单等,我们不该简单视为“迷信”或“不科学”,民族医药的产生与发展大多是“有一定文化背景”为基础。我们研究黎族传统医学时,如果忽略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将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10.现采现用:黎医用药多用鲜品,现采现用,随用随采。这样可防止药物腐烂变质而影响功效。更主要的是这种采集方式有其客观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首先,黎族处于热带地区,药植物资源丰富,绝大部分植物为常绿阔叶植物,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易辨认与采集。其次,黎医用药多以植物叶、嫩枝、皮和根块为主,这样对季节的选择性不强,而不像以花、果实入药,只有特定的季节、时间段方能采集。再者,黎族自古以来,过着游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过去黎族中有这种说法:“布谷鸟叫的时候,上山搭寮(建房)就要开始。”此外,黎医历史上把治病救人视为己任,在行医过程中根本不计较经济因素,只要有病人相求,便可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找到所需要的药物。黎族中“一病多药”的治疗方式使选择植物的范围广、多样化,这也为他们平时不储藏药材但又能及时有效地采集到植物药治疗疾病提供了保障。


八、黎族常用的辅药或药引


1.黄酒:(或白酒)性甘、辛、苦、温热,归肝、心。有温中活血、祛风止痛、通血脉之功效。常用于与药物浸泡、炖服或外敷。一般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或妇科病。


2.红糖:红糖性甘、温,具有健脾暖胃,补血补气之功效。常用于与药物炖服或外敷,治疗贫血、治疗妇科病或跌打损伤。


3.凉稀饭:(隔夜稀饭)凉稀饭性甘、凉,具有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与植物药捣烂外敷,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无名肿痛等。


4.锅底灰:锅底灰性涩、苦,归胃、大肠。具有消炎收敛之功效。一般碾粉与药物同服,用于治疗肠胃疾病或某些杂症。


5.泔米水:泔米水性甘、凉,归脾、胃。具有清热、消炎止痛的作用。常用于与药物外敷或内服。用于跌打损伤或清洗伤口。


6.粗盐:粗盐性咸、寒,归心、胃,具有清热、消炎、消肿的作用。常用少许与药物捣烂外敷,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毒疮或冲洗伤口。


7.酒糟:味甜、甘、温,有活血止痛,温中散寒之功效。用于外伤骨折淤痛或蛇虫咬伤。


8.食醋:味酸、甘、温,归肝、经。有止痛、解毒杀菌作用。用于解鱼虾中毒或外用涂搽治疗皮肤病等。


9.灶心土:味涩、温,归脾、胃。有固涩收敛,止血消炎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胃出血、产后出血等。


10.童尿(便):新鲜晨尿(便),甘、甜,温中归肝脾。尿为五岁以下,便为三岁以下为佳。常用于治疗某些疑难杂症。


九、黎医的医德


黎族向来有热情好客、仗义豪犷之称。黎医传承了该民族的美德,以治病救人为职责,悬壶济世为己任,明辨细察,治病救人,做到随叫随到,视患者为父母、子女,急病人所急。有高度的责任感,为众生造福,要求医者做到身、言、意、行相统一。身即身怀医艺,医术精通;言为热情、服务周到;意为思想上重视,对病情十分清楚,不敷衍了事,不草菅人命;行即行动,要求身体力行,亲自抓药捣药敷药,集医生、药剂、护理为一身,不畏艰难上山采药、尝药,为了病人,不顾劳苦甚至生命危险,为病人嚼药、敷药。


案例:笔者下乡亲自体会黎医为病人嚼药过程。某日,笔者在五指山市毛阳镇某村与一朱姓黎医上山采集草药标本,不慎被野蜜蜂刺伤颈部,伤处肿如鸡蛋大小,疼痛难忍。朱黎医二话不说,在田边找来一把细米草(鲜品),洗净,放入口中嚼烂,外敷笔者患处。片刻,疼痛缓解,不久痊愈。


这种现象在黎医中较为普遍,这不但反映了黎医就地取材,随采随用的用药特征,也证明了黎医为了病人,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医德。黎医不但要医术精通,更要胸怀宽阔,厚德黎民,懂人间俗事,举事圆巧,一切利人利己。对贫寒人家要有慈善之心。医治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不求一手交钱一手拿药,只愿药到病除。过去病治痊愈后,多数有钱者给一枚光洋或数枚铜板,困难者待收获时给山兰稻一斗或猎肉一块或鸡一只等。


在市场经济下,黎族这种急人所难,无以医敛财的行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学习。


十、黎族对植物药的命名与分类


黎族同胞长期生活在莽莽森林,从事刀耕火种、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森林和植物对他们的生存来说十分重要。黎族和其他山地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资源、环境以及植物分类命名等方面的传统经验和知识。这些传统经验和知识为黎族更安全、有效地利用资源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时至今日,虽然许多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经验和知识在黎族中已经丧失或正面临着丧失,但对植物资源及植物分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依然对当地黎族的现实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知识对黎族利用植物资源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与许多原住民族一样,黎族对不同植物的归类完全是出于一种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许他们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但这些分类知识给他们利用这些植物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黎族对植物的分类和命名,绝大多数并不是随机的。不仅如此,他们对许多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在归类和命名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对不同植物所采用的归类和命名所依据的基础也不尽相同。如有的植物的命名是以使用部位为基础的,而有些是根据它们的用途来命名。讨论和归纳他们对植物资源的归类和命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有关黎族利用植物资源的传统和经验。


黎族对植物的分类和命名并不以植物的某一特征为基础,实际上往往是以植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人为属性的几个不同的方面为基础来进行植物的分类和命名的,如用途、使用部位、形态特点等。根据我们对黎族有关植物资源的分类和命名等方面知识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黎族是以植物的形貌、使用部位和用途作为基础要素来进行植物的分类和命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分类和命名方式。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黎族植物分类及命名知识进行简单地介绍和分析讨论。


(一)、以植物的形貌为基础的植物分类与命名


不同的植物,形貌不同;同种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形貌也有所不同。黎族对植物的认识,早期应该是从植物形貌开始的。因此,黎族对植物分类、命名是按照植物的体形、外貌,把植物分为三大类:树(黎族读音sai)类,草本(读音为gan)类,藤(读音为


muai)类。树类又根据大小,把大乔木称为(sailong),是大树的意思;小乔木称为树,读音(sai);灌木统称为(saituo),是小树的意思。草本类(gan),有高草与低草之分。藤类(muai),可分为粗藤与小藤。总的来说,黎族根据体形、外貌,把植物分


为这三大类,是植物命名的基础,许多植物的命名都是以这些为基础,再进行细化的。


(二)、以植物的用途为基础来分类与命名


植物与黎族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黎族所利用的植物中,许多植物的名称都与它们的用途有关,这些植物的分类与命名是以它们的用途为依据,我们也可从一些植物的名称上了解这些植物的用途。


在黎族语言读音中,“yia”是药的意思,因此许多作为药用的植物在名称中也有“yia”。苦地胆,是黎族常用的一种治疗感冒发热的常见药物,读音为“yia dan gan”;白花草,是黎族民间药,常用来小伤口止血,读音为“yia wuo gan”。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一个“yia”和“gan”的读音,表示药与草的意思,这说明,黎族的语法中,往往把名词放在前面,如“yiaxx”即指某某草的药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满天星,读音为“yia zong ji”;倒钩草,读音为“yiawunba”等,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三)、以植物特征为基础来分类与命名


以植物本身某一易于辨认的部位为基础命名的植物,在黎族对植物的命名中占的比例较大。这一特点也进一步体现了黎族对植物的分类和命名与植物的利用价值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这样分类与命名非常直观,也通俗易懂。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黎族不仅掌握了不同植物的不同用途,而且他们也注意到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用途也不同。尤其在行医治病中,他们对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效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他们的观念中,掌握一种植物的使用部位比掌握这种植物叫什么更为重要,因此以该植物使用的部位代表整个植物是可以理解的。另外,以植物的特征来命名,也易于辨认。


黎族对植物的各个部位都有固定的名称,如叶称为“bu”,花称为“wei”,果称为“suan”,根称为“wue”,刺称为“hing”等等,这些名称不仅可以表示植物的不同部位,同时在许多植物的命名中也普遍被应用。如大叶刺包龙,是民族药,根人药治疗风湿骨痛,黎族读音:“yia ning sai hing”,“yia”表示药,“saihing”表示有刺的树,译为一种能入药有刺的树;又如红叶铁树,黎族常用来治疗骨折、跌打损伤,读音为“yia kin bu tuo”,这里同样“yia”表示药,“bu tuo”表示小的红叶。我们从黎族的命名中看出黎族对植物的命名通常是植物某一有明显特征的部位的名词加功能或用途再冠以一定的限定词,构成某一植物的名称。有些药用植物名称并没有叶“bu”、根“wue”等这类同语,也许有这种可能:一是黎族对这些植物命名时,这些植物的用途并非是以药用为主,或许除药用以外,还有更大的用途,如用来酿酒、祭祀等。二是不同的植物同一部位用途相同,为了更好区别,只好选择部位明显的命名,其他的只好弃之。


(四)、以植物生长的环境属性为基础来分类与命名


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生长环境,黎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药用植物,更加强调其生长环境,同种植物不同的生长环境其药用功效也有所不同。因此,黎族在植物的分类与命名上许多是以植物的生长环境来分类与命名的。如石仙桃,一般寄生于阴林树上,黎族民间妇科药,也常用来治疗肺热咳嗽。黎族语言读音为“yiawiaobuogiatia”,这里“yia”表示药,“giatia”表示寄生,“wiaobuo”表示阴凉树林,总的意思为寄生于阴凉树林上的药。为了更好地区别寄生类的植物,他们具体到寄生宿主,如寄生于石头,称为某某石寄生;寄生于枫树上,称为某某枫寄生;寄生于木棉树上,称为某某木棉寄生。又如凤尾草,黎族常用来治疗痔疮出血、尿路感染等,多生长于井沟边的阴凉处,黎族语言读音为“yiabinan”意思为生长于水井边的草药。黎族对植物的分类与命名除以上四种外,还有以植物某一部位的性味为基础来命名,例如苦菜、酸藤、臭草等等。在黎族的分类与命名中,同属植物在名称上也并未发现规律性,也许是和他们民族习俗、祭祀等有关,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十一、有待开发利用的黎药资源

海南岛被誉称“祖国南药的宝库”。天然植物种类繁多,资源甚为丰富,分布广,为黎医所常用。其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动物、矿物以及海洋动、植物,且以陆地植物药物为主。


黎药也可谓“南药”的代表,主要分布于海南中部五指山地区,包括周围的吊罗山、霸王岭、黎母山、尖峰岭等。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岛土地面积的1/2,处于全热带海、陆域地区。是我国经纬度较高的独特的自然区域。


海南有生态省健康岛的美称,五指山地区空气更为洁净,既无化学元素侵袭,也无工业废气污染,加之热带高温,雨量充沛,紫外线辐射较强,日照时间长,物种光合作用强,所生长的椬物中药物有效成分积累多。据科学分析证明:其内含药物活性成分较内地同种药材含量高,尤其是一些植物药材更是海南特有,这种除热带以外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特性,构成了黎药(南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黎药(南药)之所以无公害、味浓药正、强劲纯清、疗效独特的重要原因。


五指山地区的植物种类虽然很多,但各种植物却适应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因而分布也不一样。因全岛山体为弓形,中间高而四周低,整体地形由中部山体向外伸延,由山地、丘陵、平原依次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分布带谱。例如森林植被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性针叶林,分布在五指山及其山脉的深山老林;灌木丛植被主要有三种: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针叶灌丛;高山垫状植被却是寄生于森林植被各灌木丛之下,植物短小,匍匐状,是长期遮光、别的植物对其生长抑制的结果,同时又反映了植物在生态环境中长期自然选择演化的适应性;海边平原的海滩红树林和海岸半红树林,在全岛周围均有分布。它们为全岛特色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有关专家考证,世界上热带80个科显花植物属种海南都有,岛内生长的维管束植物267科1358属,达4731种,其中663种为海南所特有。海南植物资源丰富,可利用野生药用植物有3000多种,仅黎族民间常用的草药就数百种之多。其中有灵芝、巴戟天、沉香、降香檀、益智、砂仁、槟榔、金不换、五指山参、香兰草、香茅等为畅销国内外的名贵保健药材。海南粗榧、长春花、龙血树、见血封喉等为一类有开发潜力的抗癌药用植物就有137种。有史以来,五指山地区就是我国南端植物药的一大宝库。


黎族地区除了甚为丰富的植物药材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动物药用资源。如:鹿茸、鹿胎、豹骨、鹿骨、熊胆、熊掌、全蝎、蜈蚣、坡马、变色龙、穿山甲、水蛭、蛇脱、蝉脱、水獭肝、南蛇油等。海南所管辖的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里,更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药用资源。仅近海海域就有100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3000多种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如名贵的燕窝、玳瑁、海龙、海胆、海马、海参、海蛇等。

原文标题:黎医对植物药认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