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频道 > 膳食养生 > 正文

食物宜忌的依据-中医理论

来源:国医小镇发布时间:2015/6/29
导读:理论一:根据食物的性能 ●食物的五色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的营养结构与其本身呈现的天然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颜色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饮食中的“五色”就是指食物的五种天然颜色,即红、黄、绿、白、黑。在中医学的观点中,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

理论一:根据食物的性能

    ●食物的五色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的营养结构与其本身呈现的天然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颜色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饮食中的“五色”就是指食物的五种天然颜色,即红、黄、绿、白、黑。在中医学的观点中,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这五种物质是自然界运行的原动力,一切事物无不与这五种物质相关联。人体的五脏、食物的五色及五味也都与五行紧密关联。

五色

五行

五脏

五味

绿

 

 

    ●食物的四气

中药有四气五味之说,食物也有四气五味之说。熟知食物的性味,对掌握和运用好食物的养生功效有着重要意义。

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性质,即四气,也可称为“四性”。其中寒、凉同性,温、热同性,但程度上却有差异,“凉”实为“微寒”,而“热”实为“大温”。食物中不仅有寒、热、温、凉4种特性,还有平和之性,介乎寒与热之间,即传统食养学所说的“平性”食物。

    ●食物的五味

五味,即分布在舌头上的味营对食物的感觉,包括酸味、苦味、甘昧、辛味、咸味。

除了这五味,中医学上还把淡味,比如说白开水等没有特殊味道的食物,以及涩味,包含在五味之中。无味在中医上叫做淡味,因为味道不显,而被并附于甘味。涩味在中医学上被认为与酸并存市类似,所以被并附于酸味之中。

★味道

辛味

【作用和功效】辛味能行气,通血脉,能宣散;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功能

对受凉后胃胀腹胀,气滞不畅的人,或感受风寒的人,最为有益

甘味

【作用和功效】甘味补益强壮、补充气血;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有和缓、舒缓的作用,可以缓和拘急疼痛,消除肌肉紧张痉挛。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赢者,皆可食用味甘之物。但若过吃甘甜食物则易发胖,是很多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症的诱因

酸味

【作用和功效】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吸收率。适宜久泄、久瘌、久咳、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滑精等遗泄患者食用。但若过多食用酸味食物,又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苦味有泻火、燥湿等功效,内有实火、湿热之人,应当多食

$:page

 

苦味

【作用和功效】苦味食物中苦瓜是最有代表性的。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食用,有利于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疖肿者清泻、明目、解毒、泻火等。再如茶叶,也有清泻的功效,夏日饮用,能使人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

咸味

【作用和功效】

咸味咸味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蜇、海带、猪肉等。海蜇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对痰热咳嗽、痰咳、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者,食之最宜;海带有软坚化痰作用,适宜瘿瘤瘰疬、痰火结核者服食;猪肉除能滋阴外,也能润燥,同样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之人食用

●食物归经

所谓食物归经,指的是食物可以通过经络对人体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特殊功效,换句话说就是,食物的性能和功效对人体某些脏腑及其经络有明显选择性的特异作用,而对其他经络或脏腑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简而言之,食物归经就是把食物的功效与脏腑经络联系起来,以达到治疗作用。

●食物的升降沉浮

食物的升、降、浮、沉是指食物的4种作用趋向。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功能活动有升有降,有浮有沉。升与降、浮与沉的相互协调平衡就构成了机体的生理过程。不仅如此,利用食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还可以因势利导,有利于祛邪。

理论二:根据食物的配伍关系

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应该摄取多种食物,以保证营养的均衡和全面。但是在食物的选择上,我们还应该注意食物的搭配问题。食物的搭配绝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食物搭配得当,就会促进营养的吸收;如果搭配不当,不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还会危害身体健康,严重者还可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食物都可以同时食用的,食物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须

同类食物相互配伍使用,可以起到相互加强的功效。

◎相使

以一类食物为主,另一类食物为辅,使主要食物功效得以加强。

◎相畏

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减轻或消除。

$:page

◎相杀

一种食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食物的不良作用。

◎相恶

在功能上互相牵制的食物搭配。

◎相反

会产生毒性反应的食物搭配。

理论三:饮食要顺从体质

中医上讲,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从而决定机体对外界的反应状况和耐受程度。正是由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才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体质类型,体质类型决定着人的健康状况。

体质类型不同,饮食也要因人而异。人的饮食应该以体质为出发点,膳食的选择应该与体质状态一致,才能达到养生、防未病的效果。食物的色、性、味、归经各不相同,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只有根据脏腑所需选择饮食,才能达到补益的效果,而不至于损伤脏腑。

理论四:跟着时令去进补

春属木,其气温,通于肝,主发泄,风邪当令,为四季之首。这一时期,阳气初升,天气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人体内的阳气得以升发,肝气也得以疏泄,气血趋向于体表,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内热也将散发出来。人体的肠胃经过冬季的长期进补和正月的肥甘美食,积滞较重,并且容易酿生痰热。,此外,由于此时节风邪当令,人体容易被风邪所伤。风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所以容易引动伏邪而使人发病。同时,时令性春季传染病也容易在人群中流行起来。

夏属火,其气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这一时期,天气炎热,暑气迫人,人体的温度升高,皮肤毛孔都会打开,因为天热出汗过多,人体容易

气力受损,津液缺乏。暑天阳邪正盛,身体病弱的人容易被暑邪所伤,发生中暑。人体脾胃功能此时也趋于减弱,食欲普遍降低。如果饮食没有节制,过多食用性味寒凉的食物和冷饮,又容易导致脾胃受寒损伤,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夏天因温度高食物不易保存,容易变质,如果吃了不洁净的食物,容易导致泄泻、痢疾等肠道疾病和食物中毒。此外,夏天多雨,连绵不绝,导致气候潮湿,湿邪正盛,人体容易被湿邪所伤,或者暑邪中夹带着湿邪,导致体弱之人加重病情。

秋属金,其气燥,通于肺,主收,燥邪当令。这一时期,秋高气爽,气候干燥,再加上夏天的暑气还没有完全消退,人体内的津液没有完全恢复,导致人体因为津液缺乏感到身体干燥秋季燥邪正盛,最容易伤人脾肺,再加上人体本就津伤肺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症状,甚至导致肺病的发生或病情加重。

冬属水,其气寒,通于肾,主收藏,寒邪当令。这一时期,北风凜冽,大地冰封,万物收藏,人体内的阳气逐渐缺乏,阴寒逐渐增加,皮肤毛孔收缩紧闭,将阴精藏于体内。冬天的寒冷为阴邪,容易伤人的阳气,人体如果被寒邪所伤,会感到身体沉重、疼痛。有寒湿痹症、胃脘痛,特别是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此时节容易受寒冷天气的影响而加重病情。 

 

本站声明: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声明,我们将会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国医小镇或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

 

 

说两句吧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换张图片?

你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健康养生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