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近年来,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相继被纳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多项国家重要战略规划,尤其《中医药法》的出台,使民族医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占边境线的约70%。
运动保健方面
德昂族是一个特别喜爱舞蹈的民族,在节庆活动时都要进行一些舞蹈表演,他们具有本民族一些比较特别的舞蹈动作,主要是集体舞,也有双人舞。其舞蹈形式有:抬鼓舞、长鼓舞、坐鼓舞、圆鼓舞、水鼓舞、花篮舞、竹竿舞(亦称骑马舞)、象脚鼓舞、浇花舞等。德昂族用舞蹈表演来庆祝节庆活动的同时也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抬鼓舞
抬鼓舞主要流行于居住在陇川县的德昂族中,多在庆典、节日时进行。舞时,由两男子取长竹竿抬着披有刺着花纹鼓衣、插有鲜花的大鼓,一击鼓者手持两根鼓槌,在大鼓右侧边击鼓边舞蹈。大鼓后面有大镲及七面大小不等的鋩伴奏。在气势浑宏的伴奏下,由男女青年组成的舞队,分女内圈男外圈踏着鼓点尽情舞蹈。入场时为“一”字形,然后转圈,以“戛光”舞的形式围成圆圈,反复不断地舞动七个动作,直至结束。
二、长鼓舞
德昂族的长鼓舞分两种舞型。一种是流行于梁河、盈江两县的德昂族居住区的长鼓舞,为击鼓者与击镲者的对跳或两个击鼓者的对跳。舞蹈分为“四方步”“孔雀开屏”“双凤朝阳”“鸡啄谷子”等类型。舞蹈时,穿插有拳术、棍术等表演,特色十分鲜明。另一种是流行于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的长鼓舞。先是鼓手边击鼓边舞蹈。鋩手和镲手在鼓手的左右两侧或一侧边击鋩镲边舞蹈。而后,由男女老幼组成的舞队围成大圆圈,跳起德昂族传统的“欢乐舞”,统称为“长鼓舞”。舞蹈由“取水”“浇花”“丰收”“祝福”等舞步组合而成。舞蹈时还穿插有武术、拳术、刀术、棍术等表演,气氛热烈隆重。
三、圆鼓舞
圆鼓舞主要流行于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舞蹈为鼓手、鋩手、镲手的三人舞或一鼓手、一镲手、两鋩手的四人舞。舞时,鼓手将椭圆形的鼓挂在脖颈上,双手持鼓槌边击边舞,鋩手与镲手合着鼓点,边敲边舞。舞蹈中,有下蹲、侧身、起身、转身等各种姿势,动作十分优美。
四、水鼓舞
水鼓舞主要流行于保山市、临沧地区等德昂族居住区。舞前,鼓手先将水或酒灌进鼓身中间的小孔内,达到特定音量时,即将水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人身向后倾斜,边敲边跑,再配以鋩、镲等,气氛十分热烈。
五、坐鼓舞
坐鼓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州和临沧地区的德昂族居住区。所谓坐鼓,即不用抬、不用背、不用挎,而置于专制的支架上。舞前,先将坐鼓置于场中央,用焦泥糊于两头的鼓面上。焦泥的用量,以达到特定的音量为止。然后,配以直径约40厘米的大镲和直径约60厘米的一至两面大鋩作伴奏。舞蹈时,由一至两名鼓手大声吆喝着入场,然后挥臂击鼓。或甩臂,或仰身,或跳跃,或转身,边击边唱。鋩、镲合着鼓点齐鸣,箫、马腿琴、口弦等齐奏,形成欢快、节奏感极强的舞曲。这时,成百上千的男女分成里外两个圆圈,男子在外圈,女子在里圈,踏着鼓点的节奏,边转圈边起舞。男子跳时,有意提起肥大的裤脚,露出文在腿上的花纹;女子则随在领舞者之后,跳着纯朴、优美的欢乐舞。
六、花篮舞
花篮舞主要流行于梁河、盈江两县的德昂族居住区。舞蹈以象脚鼓、鋩、镲为主要伴奏乐器。舞蹈时,男子手持竹筒于外圈,女子手托盛有鲜花和小竹水筒的小竹制背篮于内圈,或跳跃,或摆篮,或相互击手掌,不停地绕圆圈舞蹈。舞蹈主要反映一年中四个季节12个月的农耕和家织的全过程和程序,极具风格独特的生活气息。
七、竹竿舞(又称骑马舞)
竹竿舞主要流行于梁河、盈江、潞西等县市的德昂族居住区,为最古老的祭祀舞蹈,是村寨中德高望重而又长寿的人逝世时才跳的舞蹈。跳前先在灵堂前将四根细长的竹竿并排放在地上,再由四人分两排相对蹲下,双手握住竹竿两端。跳舞者由男子或未婚女子担任,腰系或脖挎马铃,以一声高吼为号,持竿者即各用双手一开一合地碰击竹竿,跳舞者在竹竿分开合拢的瞬间,上下跳动,并做出转体动作,双脚时起时落,也可交叉起落。有时单人跳,有时双人跳,跳舞者与持竿者协调配合,根据竹竿碰击的节奏变化,调整跳动的速度和高度。在守灵的三天内,每天早、中、晚各跳一次。送葬那天则整日不停地跳,跳舞过程中无须乐器伴奏,只听铃声和竹竿碰击声。
八、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德昂族古老的传统舞蹈,每逢喜庆节日,德昂族群众都要欢聚在一起跳象脚鼓舞,跳舞者不分男女老少。象脚鼓舞动作幅度大,双腿弹跳、屈、伸变换,刚中夹柔,既显粗犷豪迈的男子刚劲气质,又不乏女子的柔韧情怀。象脚鼓舞的动作韵律依鼓点的变化而变化。鼓点纷繁多变,鼓手边敲边跳,不时做出摆鼓、抱鼓、摇晃转向等动作,具有灵活的动感美,又有热闹纷繁的氛围美。
德昂族象脚鼓舞分为两套。一套是群众性集体的舞,德昂语称“戛硬”;一套是具有表演性质的双人舞。集体舞由鼓手、镲手、鋩手边敲边舞带头出场,众人依次跟进围成大圈逆时针跳转、转圈。双人舞一般由鼓手与镲手对舞,也有两人都背象脚鼓对舞,鋩镲在旁边伴奏。双人舞主要以男子二人表演,鋩在旁伴奏。此套动作从步法上分为三种:“四方舞”“鸡跳舞”“脚步舞”。表演时可相互交叉跳,如“四方舞”再跳,其他两组时就不用重跳开始步;如只跳后两组,也只需要跳一次开始步。
两套的鼓点节奏一样都是2/4拍,鼓、铓落在重拍上,每小节打鼓一次。它的特点是,重拍落在上步转身提脚和双膝弯曲上,动作变化少,舞姿纯朴,膝盖屈伸轻柔,刚中带柔,动中带跳。
第一种“四方舞”转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按十字形跳。开始时先随意定一个方向,然后逆时针方向逐一转跳其他三个方向。“四方舞”的主要特点是:在舞动中步法有规律地变化重复,依照套路跳完一个方向后,转换一次方位,突出韵律的协调性,显现出对称性风格特点。此外,鼓、鋩在三次交叉对绕时,产生高低起伏的强烈对比,具有层次美和造型美。
另外,“脚步舞”和“鸡跳舞”的动作,与“四方舞”的主要动作韵律相同,开始步和交换位置步法一致。区别:用右、左、右三次踏步蹲和跪蹲步来代替“四方舞”的两人左脚互相交叉绕鼓的三次循环动作。主要风格特点是:步法变化多样,动作反复再现,舞步优柔、动感强、运动幅度大。
九、浇花舞
浇花节是德昂族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连续三天。关于浇花节的来历,在梁河县德昂族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善良的母亲,领着一个独子生活。儿子刚满两岁就失去了父亲。因此,这位母亲把儿子当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地上怕飞了,就给儿子取名阿佛。日复一日,阿佛长成标准的青年,而母亲则累弯了腰,还瞎了一只眼睛。阿佛看到母亲又笨又丑,常常骂母亲“昏昏癫癫,老不死的”。有时上山砍柴回家,见饭做不好,拿起棍子就打母亲。有一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阿佛上山砍柴,看见一只羽毛刚丰满的小乌鸦,来来回回地找虫子喂一只又老又瘦的乌鸦,这种情形触动了阿佛的心。阿佛心想自己身为人,还不如一只乌鸦,不但不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还虐待母亲。于是,他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地服侍母亲。就在这时候,又病又饿的母亲又给儿子送饭来了,一阵头晕跌倒在半路上。一阵凉风吹来吹醒了母亲,想到儿子一定饿极了,连忙挣扎着往山上爬。爬着爬着,听着儿子从山上跑来,母亲担心又要挨打,心一横往路旁的一棵大树撞去。阿佛本是想要去向母亲认错,却害死了母亲,他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阿佛把母亲葬在那棵树下。为了纪念母亲,阿佛将树砍倒,雕刻成母亲的模样,天天给木雕的母亲献饭,以忏悔过去虐待母亲的罪过。之后,每年清明节的第七天,阿佛都要从山沟里背来清水用鲜花为母亲洗尘。从那以后,人们为了记住阿佛的教训,教育后代,确定了清明节后的第七天为浇花节,世代传承下来。
浇花舞是德昂族在浇花节所跳的一种集体舞蹈。舞蹈动作刚柔相济,古朴简单又处处表现了德昂族文化特性和生产生活形式。将艺术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与生活亲近的美感。
原始的浇花动作非常简单,主要是把臂轮换着向上翻转,脚交替点地前进。1987年,由梁河县文化馆馆长赵家荣(德昂族)根据本民族的象脚鼓舞的舞步和节拍创编了四套新的浇花舞动作,在德昂族聚居区普及。这四套新创编的浇花舞动作,是在汲取德昂族的各类民间舞蹈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编,整体表现了德昂族的舞蹈特色,因此深受德昂族人民的喜爱。
原文标题:运动保健方面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