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卫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改变布朗族地区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民族团结,大力促进了布朗族医药生存发展。


1951年,双江县布朗族王志明被送到保山“卫训班”培训;1956年,保送布朗族魏大兴到云南民族学院学习,后转入云南省第二卫生学校学习;1956—1959年,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巴达累计培训了不脱产的卫生人员104人。这些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均能为群众做些简单治疗,他们在乡村为防治疟疾等传染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60年在“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双江县医院组织全院卫生技术人员,学习《中医学概论》及“祖国医学史”,加强对住院病人的中医会诊,并要求西医学中医处方治病。同时举办针灸学习班,学习针灸疗法。在西医学习中医的推动下,医院临床医师们一般都能应用中医常用方剂,挑痔、埋线等法,治疗常见病症。同年还收集整理民间中草药单方、验方3098帧。经选择地试用于临床,对结核病、腮腺、炎乳腺炎、急性肠胃炎、痢疾、麻疹、百日咳等常见病、传染病有一定的疗效。有的中草药配方,还被配制成膏、丹、丸、散,方便临床内服或外用。加工成的中药品种23种,如黄连素、治痨酊、地榆三黄散、立止腹泻散、贯仲丸、三仙丹、梅毒将军丸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布朗族医药通过漫长岁月的实践摸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医疗方式。布朗族医生的医疗活动,虽无大量的文献记载流传于世,但布朗族医生的精湛医术,仍代代相传,并得到继承和发展。在布朗族地区,布朗族医生仍是一支防病治病有效的医药力量。


现布朗族居住地及村寨均有布朗族医药人员。如杨炳洪,男,布朗族,56岁。1977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现在临沧市云县中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职称为副主任医师。自述从小就随其父学习草医知识,识草药百种。其父杨卡奎,云县晓街乡琨顶村人。杨炳洪擅长治疗肾病、结石、中风偏瘫、乙肝病等病的治疗。诊病方法同中医。


岩关章,现年66岁,布朗族,新曼峨寨村民,在家务农。自述35岁跟学于父亲,父名达帅,识草药百种,多用鲜药。岩关章擅于治疗妇女月子病、妇女产后病、妇科病、哮喘病、风湿、尿路感染、肾结石、胸口痛、跌打损伤、骨折等。诊病方法:望、闻、叩、问等。


魏明学,男,现年54岁,布朗族。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邦丙村二组村民,文盲。在家务农。自述20多岁开始行医,至今己30多年。多次参加中、西医卫生知识,原为村卫生员,识草药百种用药多为自釆,会使用针灸疗法,擅长治疗季节性感冒,对结核、肝炎、流行性“乙脑”、肠梗阻、妇幼儿科等疾病均采用中西结合方法对患者进行施治。

原文标题:卫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