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近年来,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相继被纳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多项国家重要战略规划,尤其《中医药法》的出台,使民族医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占边境线的约70%。
黎医的诊断方式
黎族人民几千年来,在通过生产、生活与恶劣环境、凶猛野兽作斗争中,并借鉴外来医学,不断总结疾病的诊断经验,他们的诊断方式和祖国中医学相通相融,但更具其独特性。黎医对疾病的诊断方式主要有眼看、口问、耳听、手摸及感悟五种方式,近似于中医的望、闻、切、听。其实,古老的黎医中没有中医的切脉,手摸脉指的是额部太阳穴、颈侧和小儿腹股沟青筋(血管)的搏动;感悟是指结合症状,综合分析,断定病情。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眼看
医者运用自己视觉器官,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如神态、气色、形态、二便、痰及其分泌物等,以获得疾病有关资料,作为分析脏器病变的依据,相当于中医的望诊。
1.看神。
“神”指的是精神,是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现,语言气息,肢体活动的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来判断机体气血盛衰和疾病的轻重。如患者神志清晰,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反应灵敏,动作矫健,黎医称为“侃呀”,“侃呀”是有神、好的意思;患者精神委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答非所问,声音低微,黎医称为“虔兑”,“虔兑”是失神的意思,多见重病及慢性病。久病危重病患者,突然有好转表现:言语不休,声音响亮,两颧泛红或大口进食,甚至坐起来,下地行走等,黎医把这种征象称为“唛”,为假的、暂时的意思,是即将绝前的一种假象,俗语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预示病情迅速恶化。
2.看形。
看形指的是外形,包括体质、体重、面容、状态、四肢活动等。如黎族认为肥胖就是病,他们口头禅是:裤带越长,寿命越短。现代医学证明: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又如脸细长、下巴瘦而窄、两眼瞳孔间隔较近的此类型的人易患痨症;而脸长并窄,两眼瞳孔间隔较宽,易患肾病。
▲体重减轻,排尿增多,口渴不适,提示口渴症(糖尿病)。
▲消瘦伴有盗汗,五心烦热,女性出现月经紊乱,提示痨症。
▲“大脖子病”面颜:消瘦伴有急躁易怒、眼凸、心慌失眠,脖子增大,提示患有“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青筋症”面颜:消瘦伴有发作性皮肤潮红、腹痛及腹泻,小青筋明显,提示“青筋病”(肝硬化、各种癌症)。
▲老来消瘦常见于慢性传染病,如老年痨症,老年寄生虫病或慢性“橘子病”(黄疸型肝炎)等。
▲“掉肉症”:无原因消瘦(近期明显消瘦),伴有某个部位的疼痛或肿块,考虑“噢呀症”(恶性肿瘤)。
▲“肿水症”:面部浮肿,用手按压前额皮肤,可形成暂时凹陷。常见于腰子病(肾病)、心根病(心脏病),也可见于口渴症(糖尿病)的患者。
▲“鸡皮”面颜:面部出现两眼微红,怕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流涕伴有发热、咳嗽、喷嚏,全身皮肤如“鸡皮”等症状,提示“鸡皮症”(麻疹)早期症状的依据。
▲“呆仔”面颜: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少语懒言,偶有意识不清,多见于伤寒、脑膜炎等。
▲“白嘴圈”面颜:面部充血潮红、口鼻周围显得苍白,黎医称“白嘴圈”,提示患有猩红热。
▲“黑枯”面颜:面色青灰,晦暗无光,皮肤干涩憔悴,提示患有肝病。
▲“胭脂”面容:面色晦暗,双颊暗红,口唇发绀,惊慌气短,见于心根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
▲“白公病”面颜:面部及全身皮肤立发呈乳白色,两眼角膜透明,瞳孔变红,提示白化病,此病因遗传所致。
▲“痴呆”面颜:鼻根底平,眼裂狭小,眼向外上方斜,眼距较宽,半张口,舌尖多伸外出,多见于先天性痴呆症。
▲“太监”面颜:面部皮肤细腻无胡须,轻声细语,女性化,提示无仔症(去睾症)。
▲“白面鸡”面颜:面色苍白无华,唇舌色淡,提示患有贫血症。
▲“小老头”面颜:小儿发育缓慢,身材矮小,面额多皱纹,头发稀少,指甲萎缩,四肢消瘦,无汗但智力正常,称为早老症。
▲“嘴歪”面颜:一侧面部表情丧气,前额无皱纹,鼻唇沟变平,口角歪斜,行走不平稳,提示有瘫症。
▲灰病面颜: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表情痛苦见于冷热病(疟疾)等急性热病。
▲慢病面颜:面容憔悴,面色灰暗,苍白,目光暗淡,多见于肝硬化、恶性肿瘤、结核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凹眼圈”面颜:面容枯槁,面色苍白或铅灰色,表情淡漠,目光无神,眼眶凹陷,多见于病危。
▲“鸡皮”症:丘疹色泽鲜红,如鸡皮,黎医称为“鸡皮”症。如“鸡皮”多分布于四肢远端,有水田接触史,提示稻虫病(稻田性皮炎呈针尖大小,夜间奇痒,好发于指缝间或腹股沟等皮肤薄嫩处,提示疥疮;好发于颈后或两侧,日久后表面粗糙,提示神经性皮炎;如粟粒大小,质地坚硬,并且多呈发射状排列,提示扁平疣;如表面较硬,并且粗糙不平,呈棘状,好发于手、足部,提示为寻常疣;好发于面部及背部,暗红色、质硬、轻度刺痛,顶部常有小脓点,多见于青春期的痤疫;呈环形排列界线清楚,好发于股部内侧,臀部,出汗后较痒,提示股癣。
▲“乳头疣”:好发于外生殖器、肛门周围,如乳头,提示尖锐湿疣。
▲小儿出生3个月内,出现脱屑性“鸡皮”症(丘疹),口及外阴白斑,淋巴结肿大,伴有肝脾肿大、皮肤橘黄、面白无血,提示早期先天性梅毒。
3.看色。
看色指的是人体面部气色,泛指皮肤,黏膜(唇)。黎医认为体内发生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面部气色就是这种反映的重要之一,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丰满有弹性,为“常色”。病变后面部色泽、弹性等都会发生改变,为“病色”。
▲面色红:为热病急症(如登革热病、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肺结核病、食物中毒等高热患者)。
▲面色白:为血不足,多见慢性疾病贫血,内脏出血及营养不良者。如肺脏病、慢性肾炎、白血病、寄生虫病。此外,还有出血性疾病,如经常性痔疮出血、鼻衄、妇女月经过多等。
▲面色黄:若面颜黄色鲜明,如橘色为“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多为“阴黄”,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面色橘子黄多见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钩虫病及疟疾患者。
▲面色青:多见痛症,如肝病、心病。
▲面色黑:常见久病、重病或是临终的征兆。如慢性肾病、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
▲唇青紫:中医称为“紫绀”,这是溺水或药物中毒的征象。
▲唇苍白:营养不良,贫血,肠道病疾。如腹泻、胀气、腹部绞痛。
▲唇内黄:橘子病(黄疸型肝炎)、胆病。
▲唇暗浊:是消化道及内分泌的疾病,见便秘、腹泻、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
▲局部皮肤突然变红,色似胭脂红,伴有局部肿胀疼痛,全身发热恶寒,黎医称为“恶丹”,即“丹毒”:长于头部,称为“头丹”;长于全身各部位,反复发作,游走不定,称为“流丹”,在小儿发病,认为与胎毒有关。皮肤呈红线伴有疼痛,提示急性淋巴管炎。
▲全身皮肤呈红赤色,提示可能内脏出血。
▲全身皮肤潮红干燥,双侧瞳孔散大,提示食物中毒。
▲全身皮肤暗红,倦怠消瘦乏力,提示可能患有肝癌。
▲全身皮肤黄中透黑,黑中有晦暗,提示可能房事过度,色欲损肝肾。
▲皮肤不同部位变黑变粗,常见的部位是腋下、大腿内侧和肚脐周围,有时掌心也呈黑色,提示可能胃癌。
▲皮肤苍白,伴有牙床、口唇、结膜都呈苍白色,提示血气不足,多数是患有贫血症。
▲皮肤局部变白,界线清楚,表面无磷屑,其上毛发也变白,周围皮肤有色素增深,晒后白斑发红,易出水泡,提示患有白癜风。
▲儿童面色萎黄,有白斑,白色或灰白色,界线不清楚,大小如钱币,呈完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细薄糠状干燥鳞屑,为蛔虫斑,提示体内有蛔虫症。
▲皮肤发黄,指(趾)甲及眼睛的眼白部分呈橘黄色,明显地超出常人之黄,多数患了橘子病(黄疸型肝炎)。
▲肥胖的女人皮肤黄染伴有右上腹疼痛,多见于胆痛症(胆囊炎、胆石症)。
▲长期酗酒者伴皮肤黄染,提示酒性橘子病(酒精肝综合征)。
▲皮肤橘子色伴有青筋(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大,腹水,双下肢浮肿,提示肝性心根病。
▲皮肤黄染伴有腹水,脾大、腹壁静脉曲张,掌红斑,蜘蛛痣,提示“噢呀病”(肝硬化)。
▲皮肤黄染伴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短期内肝脏明显缩小,提示重症肝炎。
▲皮肤黄染伴有发热,全身不适或疼痛(以小腿背侧明显)有水田接触史,提示钩端螺旋体病。
▲皮肤黄染呈深绿或褐黄色,提示梗阻性黄疸。
▲皮肤黄染伴有短期内出现的寒战、高热大汗、脾大,精神或意识障碍,提示恶性冷热病。
▲皮肤色素沉着,易饥饿,提示易患大脖子病。
▲皮肤色素减退伴有皮肤光滑,发亮变硬,四肢末端发绀,提示硬皮病。
▲皮肤色素减退伴有小关节红、肿、热、痛,晨僵,四肢小关节呈梭状变样,提示患有关节风(类风湿性关节炎。
▲皮肤发蓝,提示可能患有心根病或肺根病。
▲单发或多发性皮肤色素失落的白斑、边界清楚、中央部有一大小不等的色素痣,提示痣性白癜。
▲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表面呈茸毛状,有地毯感,提示黑皮病。
▲颧部及额部皮肤色素沉着,称作(黄褐斑),见于慢性肝炎、妊娠、绝经期妇女、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妇科生殖系统疾病。偶尔见于正常人。
4.看气。
气指的是呼吸,看气是观察患者通气是否自然通畅,呼吸幅度长短,频率的快慢,深浅程度以及通气的形势及姿态。是诊断肺心脏器疾病的重要依据,通气自然,畅顺,为“常气”;通气不畅,快慢深浅不一,为“病气”;停止呼吸为“断气”,“断气”是黎医判段死亡的标准。诊断时,注意观察通气情况,可并双手放在患者背部来感觉通气的强度,有时让患者对着盛满水的碗呼气,来观察患者的通气情况(肺活量)。通气频率快:为热症病人;频率慢:为常见肺心(根)病,慢性疾病,或外伤胸部骨折、颅脑损伤患者;点头通气:多为老年慢性支气管风,肺心(根)病;张口通气:肺根(心)病、临终病人。
5.看青筋(动脉血管)。
看青筋,黎医指的是察看动脉血管。一般察看太阳穴、舌根、颈、腹部等血管的变化,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头额青筋明显,提示心力交瘁,压力大;青筋凸出,可能脑动脉硬化,易中风;眼袋有青筋,提示肾虚,女性妇科病,月经不调,带下病;舌下青筋明显:提出心脏疾病;舌下青筋凸起:可能冠心病;舌边有淤斑,可能心肌梗塞;鼻梁青筋明显:提示肠胃积滞,消化不良,胃痛;腹部见青筋,可能肝病、慢性寄生虫病;小腿青筋怒张、弯曲,表示下肢静脉曲张。
6.看二便。
黎医认为人体大便色和质的改变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人的大便呈棕黄色,这是食物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必然结果。由于从食物入口到大便排出,需要许多脏器的参与,脏器的病变,可使大便发生改变,仔细观察大便的色与质,可以了解体内诸多器官的病变,尤其是消化道的功能。如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或鸡蛋汤样,或有黏液及泡沫,有腥臭味,提示腹泻病;大便含有泡沫,见于小肠炎;果酱样,提示肠套叠;黄水样,可能肠坏死发生;绿色稀水样,常见小儿菌痢。大便为黑色柏油样,提示有胃出血;大便为鲜红色,多是肛裂,血痔出血等;大便为白陶土样,提示内脏器官损伤;而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费劲,粪便干硬,甚至表面带血,这提示便秘,易患痔疮。
二、鼻嗅
鼻嗅是医者运用嗅觉器官,对患者的开声,分泌物,排泄物等通过经验进行辨别,得出诊断结果。黎医认为人体内脏的病变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把信息反馈出来,如肝肺胃的病变可以从开声及疾中获取;肾脏的病变可从尿中获取;胃肠道的病变可从呕吐物排泄物中获取;诊断时注意气味的种类、程度。身上散发出常见的有烂苹果味多为口渴症(重症糖尿病);氨气味表示腰子病;烤面包味多为伤寒;生肉味为黄热病;烫鸡味可能患上麻疹。
三、舌尝
舌尝是医者用品尝的方式来诊断患者的疾病。品尝物主要有患者分泌的汗、泪及排泄的尿液;品尝时注意酸碱、咸淡程度及甜度。如品尝汗液注意咸、淡程度,“咸”表示机体旺盛、亢奋;“淡”表示体弱气虚;如尿液品尝往往取新鲜尿液一小滴滴在甲面上,观察尿液的颜色变化,再尝试,或加温后再品尝,如有一定的甜度可诊断为“口渴症”(糖尿病)。
1.尿。
水从口流入到变成小便的排出,要依靠许多脏器的参与。因此,小便的颜色、味道及量的改变不仅可反映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而几乎全部的人体异常都可使尿液变化。如米汤尿:尿白如米汤,是丝虫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蓝色尿:可见于恶性病(霍乱、斑疹伤寒);浓茶尿:尿黄如浓茶、提示肝脏或胆囊有病变;酱油尿:尿黑如酱油多见于恶性“冷热病”患者;无色尿:可能患了“口渴症”或“多尿症”(糖尿病或尿崩症红色尿:黎医称为血尿,多见于急性肾病症、结石等或剧烈运动后也会引起血尿;脓性尿:多见于淋病(伴有不洁性交史);多尿:除平时饮水过多外,常见的有口渴症(糖尿病、尿崩症等又如泡沫尿:取新鲜尿液一杯,边加热边搅拌,有明显气泡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2.味。
黎医从患者口感变化,分析判断疾病。正常人的口感是清淡无味的,但要注意正常人进食后某些食物会改变口感和患者病变的区别。
苦:多见于胆囊炎与胆道蛔虫症或某些癌症病人。甜:提示可能患有口渴症(糖尿病)。
酸:胃炎。
咸:多见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患者或者肾病。淡:久病患者或慢性病。
辣:多见于“头风症”或“鬼神病”(高血压或神经官能症)。
臭:多见于牙周炎、口腔溃疡、龋齿或者咽喉部、鼻腔有病症或者病灶。如汗液腥臭味可能患有肝硬化,腋下臭汗为狐臭;婴儿大汗且无味,提示佝偻病,牛尿味为先天性肾病。
痰:健康的人如果痰量少,随口而出,颜色清而透明,表明人的机体肺、气管、支气管、咽喉部正常无病。但当这些器官发生病变时,痰液的量、颜色、稠度、气味等就会发生变化,用肉眼仔细观察痰液变化,就可辨别疾病。
如白色痰可见于“咽喉风”或“气管风”(咽喉炎、气管炎);红色痰,表示痰中有血液存在,可能“咽喉风”或“气管风”出血;黄色痰,表示呼吸有感染;铁锈色痰,见于肺根病(大叶性肺炎);脓性痰,多见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空洞、肺癌晚期;黏液性痰,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血性痰,痰中带鲜红血丝,多见于“痨症”;长期痰中带血,伴有胸痛、乏力、消瘦,可能患上“肺噢呀”(肺癌)清晨起床后第一口痰中带血丝,可能患上“鼻噢呀”(鼻咽癌)。
四、耳闻
主要是听取患者或患者家属对病情的陈述,如起居、饮食、生活习惯、婚姻、月事、二便、既往病情、不良陋习(嗜烟酒、槟榔等)以及发病时间、疼痛的部位、轻重、大小和发病的过程。同时,也听取患者开声情况、声音的洪亮程度,声带是否嘶哑变调;呼吸道疾病(支气管、肺部炎症)可听取咳嗽的频率,声音的变化(鸟鸣、猫叫、犬叫样、金属撞击声等),如咳嗽声音响亮,尖锐,无痰多可为早期气管炎、支气管炎或咽喉炎;声音低沉、浑浊多为肺炎或后期支气管炎,咳嗽声音如金属撞击音,可能为肺结核。咳嗽呈阵发性鸟鸣样多为支气管哮喘;而犬样咳嗽见于纵隔肿瘤,主动脉瘤,咳嗽无声见于声带水肿及危重,衰竭患者。干咳见于呼吸气道病变,非典型猫喘或过敏性气管炎。白天咳嗽见于支气管炎,肺炎晚间咳嗽频繁见于气管炎。单咳常见于喉炎,肺结核早期。连续咳见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有空洞者,咳嗽伴剧烈胸痛者多为肺癌晚期。
五、手摸
黎医在诊断时,对医者要求做到眼看、嘴到、耳听、手摸。手摸是诊断疾病过程中最后关键一步,手摸主要摸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肿块的大小、界限,移动度和疼痛方式以及局部病灶的皮温、肌肉弹性等。手摸一般由外到内、由轻到重、由上至下的原则。头部主要摸太阳穴脉;颈部有无包块、颈动脉的搏动;腹部有无膨胀、硬块以及四肢的活动情况,如跌打损伤、骨折等。视病情除手摸外,可捏、压、挤、扭、挝、刮、敲、刺等方法。手摸相当现代医学中的“触诊”,但有别于中医的“切诊”,古老的黎医没有中医切脉的做法,仅通过摸太阳穴、颈、腹股沟动脉的搏动来了解病情。如动脉的搏动快而有力,可能患有热症。如皮肤通红,有热感多为痈、脓疱、丹毒、急性蜂窝组织炎;局部皮肤冰冷感觉可能为脉管炎或肢体动脉栓塞;皮肤松弛弹性降低多见于严重脱水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幼儿皮肤萎缩,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可能患了干皮症;皮肤弹性增强,且坚硬呈皮革样提示为硬皮病;肢体水肿,按之凹陷多为肾病、营养不良、骨膜炎、孕妇水肿、心根病、口渴症等。
1.腹。
人体脏器的病变大多从腹部上体现出来,正常人腹部平软,无包块压痛。如腹皮薄,表明体质虚弱。皮肤松弛,弹性消失,见于年老体弱者;右上腹腹壁紧张,按之疼痛,多见于“肚子风”(急性胆囊炎、阑尾炎);上腹部膨隆,右腹部摸到硬块,见于“噢呀症”(胃癌、肝硬化、肝癌等);腹部因腹水肿胀,皮肤发亮无腹纹提示危症;右下腹明显低凹提示肠套叠;右下腹肿块为阑尾炎穿孔并脓肿;包块多为半球隆起,平卧后可纳,提示“疝风”(疝气);小儿腹部摸团状物可能为蛔虫病或肠梗阻;全腹膨隆,一是胃肠胀气,二是腹腔积水,三是巨大包块;阵发性急性腹痛,腹胀,呕吐提示急性肠梗阻;刀割样腹痛,常见于胃穿孔、胆囊穿孔;右下腹压痛,常见于阑尾炎等;儿童经常性腹痛,可能是蛔虫病;暴饮暴食后上腹痛,常见于急性胃炎;突然上腹部剧烈疼痛,或疼痛呈带状向左侧背部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或发热提示急性胰腺炎;腹痛伴有血便,多见于痢疾、肿瘤;腹痛常于排便后减轻提示急性肠炎;青壮年经常性烧灼样腹痛,见于“肠胃风症”;中老年上腹部饱胀,食欲减少,进行性消瘦,见于胃癌早期;腹部一侧疼痛,见于肾石症或肾脏疾病。
女性下腹部疼痛,多见于“女人病”(如卵巢脓肿、扭转、急性输卵管炎、盆腔等);压痛,多见于女人(子宫、盆腔炎);年轻女性月经前下腹部疼痛,见于痛经;妊妇腹痛呈阵发性,有下坠感,伴有阴道流血,为“流仔症”。
2.眼。
黎医认为眼不良,脏必有病。看眼睛除看眼神外,还对外形颜色动态等方面变化,若眼袋浮肿如卧蚕状就是水肿;眼窝下陷多为恶气攻身;眼睛赤红干涩,多属肝血不足,肝风热;眼白金黄为橘子症;眼球不动、瞳孔放大,是精气丧尽,没药可救。若肝有毛病,人可会眼神无光,无精打采,魂不守舍。“目”在黎医诊断地位最高,只要眼睛没病,视力正常,可以说明身体健康。也是中医常说的“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之道理”。
▲单眼外斜,常见于口渴症(糖尿病)。
▲眼睛内斜,常见于头风(高血压)。
▲双眼外斜,常见于癌症、中毒。
▲目珠微陷,常见于脏腑的精气已衰;下陷,常见于精气衰尽。
▲眼皮抽搐,多是由于视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
▲眼皮上有暗红色或鲜红色的斑块,常见于毛细血管瘤。
▲眼睑红肿(粒状),此为麦粒肿。
▲眼睑结膜苍白,多为贫血或慢性病。
▲眼睑浮肿,睡眠不足,可见于眼前部炎症、心脏病、肾小球炎等疾病。
▲“黑眼圈”多是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或房事过度引起。与妇女月经、带下病也有明显的关系。
▲小孩双睑轻度红肿,有与面部和皮肤疹相同的典型皮疹,泪道可能阻塞,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提示风疫。
▲新生儿眼睑肿胀,伴有结膜出血并排出大量脓液,见于淋病。
▲上眼睑呈现滤泡,其内含有黄色胶样物,提示沙眼。
▲上眼睑挛缩、瞬目减少,常见于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眼睑(多见上眼睑)隆起黄色斑块,易患心血管疾病。
▲结膜水肿,见于肾病。
▲结膜广泛性充血,见于弥漫性结膜炎。
▲球结膜自发性出血,伴有高血压史,提示动脉硬化。
▲小儿巩膜呈橙黄色,眼睑发红,疼痛,流泪,见于黄疸型肝炎。
▲虹膜橘黄,为肝炎和黄疸的表现;虹膜上出现褐色斑点儿,在小儿多为肠蛔虫病;虹膜上有细血管淤血,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
▲虹膜上白环,见于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
▲虹膜上黑线,提示慢性肾病。
▲单眼球凸出,常见的是脑肿物;双眼球凸出,目光发亮,提示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眼球凹陷,多见于身体严重消瘦者或重病患者。
▲白眼球常有片状出血,是动脉硬化(特有信号)。
▲白眼球呈白色,提示中重度贫血。
▲白睛血管呈树叶叶脉状走向或呈螺旋状弯曲怒张,颜色鲜红应警惕癌症。
▲白睛颜色苍白无光呆滞晦暗或黄染应警惕癌症。
▲白睛呈蓝白色(主要见于儿童和妇女),这是贫血的表现,凡患中度、重度贫血的患者,其眼白睛都呈蓝白色。
▲白睛充血变红,有分泌物、发痒、异物感,多由细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
▲白睛上无外伤史,常出现血片,提示易患“头风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的信号);白睛上常有小红点出现多见糖尿病患者;白睛上出现绿点,多半是患有肠梗阻;白睛变黄,提示“橘子症”()黄疸)
▲白睛肝征:指白睛内下方(3、4点钟间),毛细血管呈充血、扩张,呈青色者,可诊断为肝炎。
▲白睛胃征:指白睛内下方(6点钟处),毛细血管呈充血、扩张,呈黑色者,可诊断为胃病。
▲白睛肺征:赤脉贯瞳,在眼白睛部有充血样血脉贯人瞳孔。这是瘰疠病的特有体征。赤脉不入孔为轻者,单一赤脉入孔为重者,数条赤脉入孔为较严重。
▲白睛疟征:白睛的毛细血管末端弯曲部,颜色较独特,或黑色、紫红、青紫、棕色、银灰色等斑点,形状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直径1~4mm大小,可诊断为疟疾病。
▲白睛蛔征:白睛上的小血管顶端和旁边,有青黑色、紫褐色形圆的斑点,如大针头大小,可诊断为蛔虫病。斑点大为成虫,斑点小为幼虫;斑点数多为虫多,斑点数少为虫少。
▲白睛痔征:指白眼珠上5、6点钟间部位附近有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的血管。颜色有鲜红淡红,或红中带黄红中带黑等,据此可诊断痔疮。痔征现于左眼为肛门左侧有痔核;现于右眼为肛门右侧有痔核。
▲报伤眼征:白睛出现青紫色血络浮起,在血络末端有淤血点,称为“报伤眼征”。淤血点颜色较黑,如针尖大小,提示体内有伤。以瞳仁水平线为准,报伤点在水平线之上,主要表示腰、背部及上肢有伤;报伤点在水平线之下,主要表示下肢有伤;报伤点在左眼,表示身体左侧有伤;报伤点在右眼,表示身体右侧有伤;报伤点下的血络明显扩张、弯曲,提示疼痛较为剧烈。报伤点色黑而沉着,如小芝麻,提示内伤出血,病情重;报伤点色黑,周围有色淡如云,无规则,病情较严重。
▲蓝色巩膜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敏感特征。
▲白眼出现蓝色、灰色或黑色斑点,提示肠蛔虫病。
▲白眼出现绿点,提示肠梗阻。
(1)“公仔”(瞳孔)。
正常人的瞳孔圆形,芝麻大小。可大可小,外观可见一成像人影,黎医称为“公仔”,是黎医判断病危和死亡的标准。黎医认为察看“公仔”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休的健康状况。
如“公仔”变白,提示白内障。变红,见于眼外伤或眼内出血的病人。淡绿,见于青光眼的患者早期;发青,提示青光眼。
“黑蒙猫眼”,为眼科恶性肿瘤。
“公仔”呈针尖样大小,对光有轻微反应,常见于脑病变。两侧大小不一,见于眼外伤,伴走路跛行,提示脑出血、脑血栓。扩大伴有发作性四肢强直性抽搐,见于癫痫发作状态;伴有多汗,常见于“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光反射迟钝,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膜炎或病人已瀕临死亡;对光反射消失,“公仔”充分散大,为死亡之兆。
(2)视力。
正常人的视力应是清晰、反应灵敏的。视力渐渐下降、模糊,常见于“眼内包”(白内障)、青光眼;急剧下降,常见于“头风症”(高血压)、“口渴症”(糖尿病)等;绿视,多为癫痫发作的早期症状。变视,患者呈发作性视物动态变化,如上下、大小、多少等,伴有眩晕,常见于癔症和中毒;眼睛痒涩,最常见的是沙眼;奇痒,为结膜炎。眼睛痛常有头痛,常见于“头风症”(高血压)、高热病等;小孩初期怕光,流泪,眼睑发生水肿,并可在眼睑处见到水珠样泡疹,视力减退,见于水痘;目光呆滞,眼睛混浊,反应迟钝,常表现为过度的兴奋、烦躁,见于精神病。
(3)泪。
泪液分泌过多,常见于某些全身疾病(炎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泪少,可见于沙眼;“鳄鱼泪”:咀嚼食物时会流泪,多见于面瘫症。
3.耳。
耳廓皮肤是体表的一部分,耳廓是体表外窍中的荧光屏,是人体信息输入最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可以把耳廓比喻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是人体各脏器的缩影,人体各器官、各部位于耳部皆有集中反映点,当人体内脏的器官或组织发生病变时,在耳廓的特定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因而,通过望耳可以窥知内脏的疾病。望耳,黎医主要看耳的色泽及耳内的情况。如耳轮干枯焦黑,无色泽,属危症;耳背红络,多见麻疹先兆;耳根发凉为疟疾、伤寒。耳出现白、黑或青都属病象即肾精亏损。俗话说:肾亏则耳鸣,人到老年肾气衰弱则见听力减退。耳轮红润表示肾脏功能好,身体健康。
▲望耳诊伤,耳壳上出现鲜红或紫色的丝状红筋或斑点儿,压之不散者,为诊伤耳征。右耳提示右侧半身有伤;显示左耳,提示左侧半身有伤;显示耳壳上半部,提示背部有伤;显于耳壳下半部,提示胸部有伤。
▲耳廓淡白无血色,多见于贫血、失血症或慢性消耗疾病。
▲耳青黑,常见于剧烈疼痛者;耳枯萎而薄,提示肾气竭尽,属危候;耳薄且白,提示肾败,见于垂危病人。
▲耳廓红肿热痛,继而化脓溃烂,甚至断落、缺损、畸形,提示烂耳疮。
▲耳廓发黄,多见于肝胆疾病;颜色加深,呈鲜红或暗红色,见于急性热病或伴有红肿热痛,可见耳有炎症。
▲耳廓出现隆起,小似芝麻,大如黄豆,常见各种头痛、肝癌、胆结石、宫颈癌、子宫肌瘤或慢性胆囊炎。如出现片状隆起,提示有痛经、脂肪肝、慢性肝炎、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肠功能紊乱或肥大性鼻炎。
▲耳廓相应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凹陷,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现线形凹陷,多见于耳聋、牙缺损或冠心病。
▲耳廓局部皮肤出现点状或水疱样丘疹,高过皮肤,并有颜色变化,常见于急、慢性器质性疾病或过敏性皮炎;如丘疹为点状或点片状,常见于胆囊结石、支气管炎、腹泻等;如丘疹呈“米”字样状排列,可能为心律不齐、不完全性左、右支传导阻滞等。
▲耳廓牵扯痛,见于外耳道炎。
▲耳轮干枯、焦黑,提示糖尿病。
▲耳垂部有肿物,发展缓慢,且触之有坚韧,提示皮脂腺囊肿。
▲耳垂色青,为房事过多的表现。
▲耳垂受寒后变为紫红色,并肿胀,易患糖尿病。
▲耳痛,耳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提示急性中耳炎。
▲耳内流水,可见头颅外伤性骨折以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并发症。
▲耳内流血,常见颅脑耳部外伤引起。
▲耳朵深部疼痛剧烈,常见于腮腺炎、化脓性中耳
炎、舌癌、喉癌等。
▲外耳痛,常见于耳部的外伤或外耳的急性炎症(如外耳道疖肿、耳廓化脓性中耳炎)。
▲外耳道呈局部红肿,凸起如米粟大小,称为“耳疖”。若外耳道呈弥漫性红肿,称为“耳疮”。
▲外耳道长期有脓性的恶臭分泌物,提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外耳道长期有浆液分泌物,无臭味,提示慢性浆液性中耳炎。
▲耳鸣,见于神经衰弱、耳部疾病(如异物、炎症、耳膜穿孔等)、全身疾病(如结核病、胆囊炎、糖尿病、慢性气管炎等)及药物中毒。
4.口。
黎医认为口唇为人体第一门户,是进食的第一关卡,与脾胃关系密切,消化功能正常,口味就好,食欲佳,身体健康,相反,口唇乏味,食欲减退,人就会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口唇的颜色润泽与否,与全身血气是否旺盛完全有关,由于脾胃为气血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反映,也是脾胃化水纳精的微功能状态反映。口唇淡白多为体弱多虚,青紫内伤血淤、干裂、邪火等或火热、口角流涎,多为小儿发育不佳或积虫,口唇歪斜为中风偏瘫,口舌干燥,为胃热积盛。
▲口颤,指口唇上下振动,呈寒栗鼓颌之状,常见于疟疾初期。
▲“口歪”,见于中风病人。
▲口噤,指口闭难以张开,牙关紧闭。口噤不语并抽搐者,为痉病、惊风。
▲口摄,唇口闭且缩变窄变小无法开合,见于破伤风,多难治。
▲口张,即口开无法闭者,为痫症或危绝症。
▲口动,口开合频繁无法闭者,为气将亡绝。
5.牙齿。
察看牙齿应注意色泽、润燥形态等几方面。如病重而牙黄枯落,为骨绝症;齿疏脱落,伴有牙龈充血水肿,见于牙周炎;上中切牙间隙增宽,其切缘中央呈半月形凹陷,提示先天性梅毒;儿童磨牙多见于蛔虫病,神经发育不良;牙齿稀疏,多见于缺钙、体弱;单牙间隙变宽,多见于“口渴症”(糖尿病)、“大脖子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喝冷饮时感到牙痛、牙酸,常见于龋齿、牙本质过敏;牙齿折断,是由外伤引起。牙龈淡白,多见于失血性疾病,贫血、慢性肝炎以及消耗性疾病;牙关紧闭,多见于癔症、破伤风、痫症、狂犬病;黏膜疹,颊黏膜充血、肿胀,并伴有小出血点儿,常为双侧对称性发生。见于风疹、猩红热及某些中毒;颊黏膜上出现蓝黑色色素沉着斑片,常见于多褐色斑点,为冠心病之症相;颊黏膜溃烂,多见于衰老的病儿或老年病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抗癌药之后,见于慢性复发性口疮、鹅口疮等病。
口角流涎不止,口眼歪斜,见于卒中病或见于半身不遂;吞咽困难,常见于咽炎、扁桃体炎、食管炎、颈椎病、食管狭窄;当吃油腻性食物后,感到右上腹部胀痛,并放射到右肩背部,常见于胆病;见到油腻就恶心,身体困倦,尿色如浓茶,眼白发黄,提示橘子病;进食后腹胀加重,平躺有缓解,常有嗳气,时有腹泻或便秘,身体较为消瘦,可能为胃下垂;饥饿时上腹有隐痛,有吐酸水,进食后有缓解,提示胃炎、胃溃疡;嗜水如命,为尿崩症。
6.开(声)
正常人声音清晰、洪亮有力。如出现谵语,患者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而声高有力。多见于各种热症病人;独语,指自语喃喃,无人时语,见人即止,首尾不续,是心神失常所致。可见于心病、痫症,或久病虚弱,神不守舍的病人;赘语,说话啰唆,且词不达意。多见于智力差的病人;突然说不出话,可见于卒中;声音嘶哑,常见于癔症、喉结核、用声过度、急性咽炎、甲状腺癌、重症肌无力、喉头水肿,手术或外伤引起喉返神经麻痹或损伤;声音嘶哑,伴有平时发音过多,常见于声带息肉,或职业性声音嘶哑;伴有咳嗽,鼻塞、咽痛、有异物感,提示急性喉炎;声音嘶哑,伴有颈淋巴肿大,质硬不活动,常见于颈部、喉部恶性肿瘤;发音变粗,且低沉或嘶哑,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惊呼或呻吟,常见于高热神昏,精神失常;失声,见于久病或癔症。
7.舌。
中医古书《灵枢·脉度》指出“心气通于舌,心和侧舌能知五味”。看舌知心脏。舌主要看舌质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舌白淡表示气血虚弱阳气不足;舌火红(中医称为绛舌)常见久病重病之人;舌肥厚青紫暗红为久病后中毒;舌瘦小薄弱为体弱多病,营养不足;舌芒刺舌边者为肝胆热,舌中为胃肠热;舌硬多为中风征兆;舌瘘为体弱多病;歪舌为中风或中风先兆;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小儿常见大脑发育不良。
舌苔:黄苔为热,白苔为寒,灰苔为虚,黑苔为实。如患者舌淡苔白,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头昏眼花,四肢无力,面色光白,自汗少气,肢冷不温;肿胀舌,舌体充血肿胀,舌质是蓝红色,则是肝硬化的特异性表现;胖大舌,多见于肾病及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芒刺舌,即舌生芒刺,常见于高热;瘦薄舌,慢性消耗性疾病,多半有全身消瘦;歪斜舌,下神经麻痹或局部面神经麻痹所致。伴有半身不遂,则为偏瘫;牛肉舌,常见于恶性贫血的病人;颤动舌见于高热。
舌质:色红且疼痛,见于肝病、恶性贫血;舌质过分发红呈红舌头,常见于高热、化脓性感染、败血症;舌质淡嫩,提示气血虚弱;舌质淡红或红绛剥落,见于糖尿病;舌质呈粉红色,为吸收不良、贫血。
舌苔干燥,呈暗褐色,见于尿毒症、重症感染;薄苔、润苔者,提示病情轻;厚舌苔、干燥苔,提示病情重;黑苔,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各种癌症病人,有些慢性病人,如尿毒症、恶性肿瘤等,在病情恶化时,也会出现黑苔,这是病情危急的征象;白苔,见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病人;黄苔,提示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灰苔,即浅黑色,为体弱再兼有热性病,或久病消化不良症的体象;舌苔呈褐色,常见于肠梗阻;舌根及中心部舌黄、厚腻,舌尖及缘呈红色,见于伤寒、长期高热性疾病;舌苔太少,提示体质虚弱。
8.鼻
黎医认为鼻的嗅觉与喉部发音都是与肺气的作用有关,如鼻的嗅觉灵敏,肺气灵敏,呼吸通顺。古医书《灵枢·脉度》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鼻能知臭香。黎医认为是恶气袭侵,多从鼻喉而入,人体才能生病。因此,肺的病变也多见于鼻。诸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现象。望鼻,主要是望鼻内的分泌物和鼻的外形。如鼻根肥大,多为慢性鼻炎;鼻尖通红为体虚内热、邪气袭身;鼻涕清流,多为外热内寒;鼻涕浑浊则属内热;久流浊涕有腥臭味为鼻窦发炎;鼻翼煽动多见肺热,是呼吸衰竭而出现的喘息危症。
▲鹰钩鼻子,易患肺癌和喉癌;鼻子大而肥的人,最易患结肠癌和胰腺癌。
▲鼻子尖挺,易患肝癌和乳腺癌等。
▲鼻堵塞,见于感冒、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恶性肿瘤或鼻腔异物。
▲鼻腔分泌浆液性分泌物,见于慢性鼻炎。
▲鼻腔分泌水样分泌物,见于急性鼻炎早期、过敏性鼻炎发作期。
▲鼻腔分泌物呈黄色干痂,且恶臭,见于慢性萎缩性鼻炎。
▲鼻孔奇痒,可见于脑肿瘤。
▲鼻孔内缘红,鼻中隔溃疡,见于梅毒。
▲成年人不明原因的鼻塞,分泌出血丝样分泌物,伴有咯血,提示鼻咽癌。
▲鼻出血:伴有少尿、浮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提示肾功能不全。
▲鼻出血:伴有高热,见于急性热病。
▲青春期女性周期性鼻出血,提示倒经(即月经表现为鼻流血的形式)。
▲鼻音:见于伤风感冒、鼻肿瘤或慢性鼻炎。
9.肚脐。
脐,俗称“肚脐”,黎族称为“肚前”。位于人体腹部中央,是人体上下左右交之黄金分割点。黎医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体腹壁的最后闭合处,内脏器官的病变往往会引起脐的变化(如脐的大小、凹凸、色泽、状态等),是人体的重要敏感点、生命点。
▲向上形肚脐,即脐眼向上延长,呈三角形状,提示胃、胆囊和胰腺的情况不佳。
▲向下形肚脐,即脐眼向下延长,呈倒三角形状,提示可能患有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病。
▲脐眼浅而小,表明体内激素分泌不足,身体较为虚弱,经常感到浑身乏力。
▲海蛇形肚脐,即静脉扩张使肚脐的周围如海蛇缠绕一般是肝硬化等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征兆。
▲偏右形肚脐,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偏左形肚脐,见于肠胃功能不佳,易患便秘等。
▲突出形肚脐,提示腹内有大量积液。
▲肚脐深凹,又称脐陷,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虚性病患者,如泄泻癌症病后期等,或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
▲肚脐突然内陷,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陷之症。
▲肚脐突出,腹部膨胀,多见于肝硬化病人,肚脐部溃烂坚硬,固定而突出,多见于癌症。
▲肿胀病人出现脐突,为危症之一。
▲以脐部为中心,腹壁青筋向四周怒张,也称“蜘蛛痣”,见于肝硬化腹水病人。
▲新生儿脐部红肿,伴有脓水流出,见于脐炎。
▲脐周围皮肤有紫色斑块,大小2cm,可能肝癌。
▲肚脐与肉相离,提示病危。见于心火重,腹中积热,提示有便秘,可能患有痔疮。
▲脐壁薄,色泽枯晦,为病态。
▲肚脐颜色赤红,见于心火重,腹中积热,提示有便秘,可能患有痔疮。
▲肚脐颜色枯黑,为人体精气耗尽,命火将绝。
▲肚脐颜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外物渗出,提示易患高血压、糖尿病。
▲肚脐颜色发青,为痛风、痹症。
▲肚脐颜色发紫,色泽枯晦→提示腹腔积水或肿物。
10.指(甲)。
指(甲)在黎医诊断疾病中至为重要,认为指(甲)变,内脏必有病,有看指(甲)知病八九十的说法。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血流注到此而复回。人体的十个手指(甲)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包含着人体全身的生命信息。五个手指头都可相对反映不同年龄段的体质状况。拇指多反映幼年期的体质状况,主管全身;食指多反映青年期的体质状况,主管大脑、心脏的生理变化;中指多反映壮年期的体质状况,重点反映胃、肝、胆、胰、肠道等消化系统的生理变化;无名指多反映中年期的体质状况,主管胸部、肺等呼吸的生理变化;小指多反映老年期的体质状况,反映肾脏、腰部疾病和男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五指中如果有一个手指头明显瘦弱,多提示其相对应的年龄段的体质较弱和其主管的部位、器官功能差或可能发生病变。
▲方指:手指末节呈方形,见淤暗,表示患有结石,神经衰弱症。这种人情绪不稳、多汗、易急躁,易患感冒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细长指:指形细长,颜色苍白,指显无力。提示脾胃功能不好,情绪易抑郁且多愁善感,有偏食倾向,或甲状腺机能低下者。
▲竹节指:各指关节突出,使整个手指形如竹节。提示易患呼吸、泌尿系统疾病。
▲汤勺指:手指末节顶端宽大,整个手指状如汤勺。这种人易患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
▲蛇头指:末节指关节突出,指节端部形成尖缘,手指如蛇头身,提示易患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
▲鼓槌指:整个末节指节圆粗突出,皮肤粗糙,形如鼓槌,这种人易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如肺癌、肺心病、肺结核、慢性肺气肿或先天性心脏病等。
▲圆锥指:指形圆长,指端稍尖,形似圆锥样,表示免疫低下,易感冒。
▲梭形指:指中间关节粗大突出,整个指头形成中间宽,两头窄。提示易患耳疾、骨质疏松和神经系统疾病。
▲粗短指:指粗而短,指掌丰满,提示易患高血压、肝病及肾病。
▲手指肿胀伴有剧烈疼痛,提示化脓性腱鞘炎。
▲手指弯曲受限,提示慢性腱鞘炎或骨关节炎。
▲手指关节肿胀、两头小、中间大,像织布的梭子,不能伸直、疼痛、早晨严重,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
▲手拇指和其他手指接触不灵活,动作较慢,提示小脑有病。
▲手拇指节短而硬,不易弯曲,常见于中风、心脏病、高血压性头痛。
▲食指苍白而瘦弱,提示肝胆功能差。
▲无名指瘦小偏弯曲,见于神经衰弱或泌尿系统疾病;苍白细小,肾脏、性功能欠佳;功能差,见于神经功能差,多为癫痫、哑巴、慢性风湿热等患者。
▲指尖纤细,体质较弱的人,易患胃下垂或其他胃病。
▲指端红肿疼痛,见于化脓性指头炎。
▲闭目站立、双手平伸颤抖,多见于“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小指短、子宫小,胎儿不幸。
11.甲。
在海南岛民间流传:汉看手纹黎看甲。意思是汉人是看手纹知命运而黎族则是看指(趾)甲晓健康。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门户”,那么指甲则是传递健康信息的窗口。黎医根据多年经验,把指甲功能划分为:拇指甲主头、颈;食指甲主胸、背部;中指甲主腹部、腰部及其相连的器官;无名指甲主臀部、大、小腿;小指甲主性生殖器官、足。双手两侧对称。如指甲部分塌陷可能是甲亢病、贫血和肺癌或糖尿病征兆。指甲脱落则可能是热病,严重的糖尿病、神经等过度紧张,肺炎、牛皮癣;指甲凹凸不平可能是体内缺铁或贫血、冠心病、甲状腺机能衰退或营养不良的征兆。指甲下出血,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受到创伤。
指甲出现白线条可能是新陈代谢紊乱、肿瘤、结核、疟疾等疾病。甲端出现粉色带,可能是肝硬化或者心脏供血不足。如果指甲边薄,并且生长缓慢,有可能患有哮喘、结核病或呼吸道疾病等等。指甲上出现无名斑点、白线条、甲床赤白、沟壑透明、充血、脱落隆起等都是身体出现某种疾病的典型征兆,应及时就诊。
▲方形甲:甲呈正方形,甲长度不及宽度,提示易患循环系统疾病,如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大。
▲瓦形甲:甲呈瓦片形,即宽度小于长度,甲床凹形头,提示易患内分泌性疾病和生殖功能低下等。
▲梯形甲:甲呈梯形,提示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
▲丝瓜甲:甲面细长,似丝瓜或柳叶,甲阔是甲长二分之一,提示易患心脏病、颈、腰椎病、骨质增生。
▲卵形甲:甲如卵形,提示易患胃病、头痛、失眠等症。
▲花甲(啃缺甲沁多见于小儿自啃、吮指,造成花面缺边,提示小儿疳积或有蛔虫。
▲干枯甲:甲面干枯,无光泽,提示易患肝炎或肝硬化。
▲嵌甲:甲的左右两侧深嵌于组织中,形成镶嵌状,提示易患神经系统疾病或循环系统障碍,如神经官能症,先天性心脏病等。
▲凸甲:甲面中央明显凸出,高于四周,提示肝肾功能、心肺功能欠佳,如患肺结核。
▲凹甲:甲面中央凹陷,低于四周,提示精力不充沛,肝肾功能欠佳,易患阳痿、早泄、不育症。
▲长甲:甲面修长,光洁度较好,半月正常,提示呼吸系统不佳,胃肠功能紊乱。
▲短甲:甲面过短,甲面长度占末节手指三分之一,半月很小。提示情绪不稳定,易烦易怒,可能患有高血压或肝病。
▲宽甲:甲面横径大,顶端更明显,甲根部凹大,半月相对偏长,提示易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生殖功能低小症等。
▲圆甲:整个甲面呈圆形,提示易患脑晕症、偏头痛或代谢功能不全。
▲倒三角甲:即甲前端大,甲根部狭小,提示可能患有中风、麻痹性疾病的倾向。
▲蒜头甲:指甲板明亮,前端弯曲,呈球面状,常见于肺部疾病,如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痨症。
▲软薄甲:甲软而薄,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贫血、麻痹症。
▲硬厚甲:甲变厚而硬,失去光泽,见外伤、银屑病、灰甲炎或先天性厚甲症。
▲指(趾)甲周围肿痛、流脓,为甲沟炎;有肉芽组织增长,久治不愈,称为慢性甲沟炎。
▲脆甲:甲板不坚,易于断裂,提示常患循环系统疾病或呆症。
▲三角甲:甲上端横径大于甲根横径,半月多呈三角形,提示易患中风、脑血栓。
▲橄榄甲:两头小、中间大、呈橄榄状,见于脊髓疾病、心血管功能不佳。
▲指甲纵脊成串珠状,提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指甲或指头变形,提示慢性病变。
▲黑线甲:甲面上出现一条成儿条细而黑的纵行线条。提示内分泌功能失调、妇女经期不稳、痛经、脑力和体力消耗大。
▲无甲:指完全缺损、多见于先天性鱼鳞病、先天性外脑叶发育不良、偏平苔癣、坏疽病、剥脱性皮炎、手指部外伤后等。
▲指甲生长缓慢:多见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某些脏器病变。
▲指甲上横白色线条:见于糙皮病、脑瘤或金属中毒。
▲指甲出现横沟:见于麻疹、心脏病、营养不良或流行性腮腺炎。
▲癌症甲征:手指甲床的纵指纹,颜色深浅不一,粗细不等,晚期呈黑色,早期呈褐色。
▲蓝半月甲:指甲半月呈蓝色,见于心脏病、红斑狼疫、风湿性关节炎。
▲指甲根部半月超大,提示高血压或可能中风。
▲指甲根部半月过小,提示消化功能不全。
▲无半月弧甲:见于贫血、低血压、神经衰弱。
▲灰色甲并呈波浪状见于青光眼。甲眼端发黑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甲呈蜡白色且无华,多见于溃疡病或钩虫病等慢性失血症。
▲黄甲:提示肝脏有病,多为黄疸型肝炎。
▲青甲:甲变青色,见于各种病痛症。
▲紫色甲:多见于心脏病、血液病。若妇女停经后按压其拇指甲呈鲜红润者为怀孕。妇女停经后按压其拇指甲呈暗无华者提示月经痛。
▲报伤甲征:指甲下出现星状、片状或块状并按之不散的淤血斑点,其颜色呈暗红、青紫、黑色或黄色,这些带有颜色的淤血斑点是伤情的反馈信息。若甲下斑点按之即散,为假性甲征,无诊断意义。
▲报伤甲征在拇指甲,表明伤在头部。
▲报伤甲征在食指甲,表明伤在肺脏部。
▲报伤甲征在中指甲,表明伤在心肝部。
▲报伤甲征在无名指甲,表明伤在胃肠部。
▲报伤甲征在小指甲,表明伤在命门部(泌尿生殖系、双下肢)。
▲报伤甲征呈暗红色,为3~5个月内受过轻伤,预后良好。
▲报伤甲征呈青紫色,为半年内受过伤,较重,预后良好。
▲报伤甲征呈黑色,为2~5年以上受过伤,很重,预后差。
▲报伤甲征呈黄色,为5年以上受过伤,很重,预后差。
▲甲下淤血点呈星点状,多为钝器所伤。
▲甲下淤血点呈条状,多为撕裂伤。
▲甲下淤血点呈片状,多为挤压伤。
12.痒。
皮肤突然奇痒,是癌症先兆。黎医认为痒与内脏恶性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点:①平时无搔痒史而突然发生顽固性的全身痒,皮肤表面一般看不到变化,仅仅是难以忍受的剧痒;②病因不明,与气候变化无关,用止痒药物无效。
而肛门痒,可能是寄生虫(如饶虫、钩虫等)或肛癣;奇痒,夜间为甚,有针尖大小样丘疹,好发于指缝间或腹股沟等皮肤薄嫩处,提示疥疮。
原文标题:黎医的诊断方式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